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奥菲利娅作为《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虽出场不多,却起着联接剧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她的命运变化既与剧中其他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解读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因素对于恰切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深刻把握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女性形象通常都会出现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在出场之初便会不久于人世。基于此,以《乌鸦》和《椭圆形画像》这两个作品为例,从叙事视角出发分析爱伦?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度研究得出爱伦·坡是一位以男性叙事为中心、女性缺乏话语权、具有男权意识的作家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交代情节,展开矛盾,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思想。因此进行剧本文学教学必须抓住人物的对话。抓人物对话不能忽视朗读。笔者在剧本文学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抓好朗读的。1.演好独脚戏。剧本文学除元杂剧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外,一般都有众多的人物对话,所以阅读剧本文学首先应当由阅读者朗读剧中  相似文献   

4.
×××问:“钱老师,课文《〈白毛女〉选场》中除了台词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字体有什么用?”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剧作家创作剧本主要是为了舞台演出,而不是主要为了阅读,所以,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从布局、构思到每个细节的处理,都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戏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场景中,集中地表现出一段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活动,这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示。因此,剧本中只有人物语言而没有叙述语言,这就给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带来了困难。比如,什么时候该哪些人物出场?做什么样的动作?布景如何变换?可见,剧本中必须将这些叙述语言用另一种有别于台词的形式来表现,这些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叫舞台说明,也叫舞台提示。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厌女情节。而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它成功地刻画了鬼魂的艺术形象。鬼魂虽不是剧本的主角,但它不仅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性格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剧作中,分量最重的是《哈姆莱特》;在这些剧作所表现的典型人物中,最有时代概括性的也是哈姆莱特。剧中的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这是一个取材于历史传说的剧本。丹麦人沙克逊·格兰姆克在八世纪初期第一次记录下这个古老的传奇。传奇中叙述年青的王子,佯装疯子,麻痹并杀死了作为他仇敌的叔父,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传奇以王子的顺利成功而结束。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法国作家倍尔弗耳,在他的《悲惨的故事》中转述了这个传奇。以后十年中,伦敦舞台上演了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剧本可能是汤姆斯·吉特写的,现己失传,仅存作家汤姆斯·罗兹在五九六年说的一段讥笑话,“鬼魂在舞台上诉苦地叫着:‘哈姆莱特复仇吧’!正象一个贩卖牡蛎的女商人在叫卖一样。”莎士比亚一六○一年写成了《哈姆莱特》,他一定是利用了这些材料。不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既不是史料的复活,也不是真正的丹麦王子,而是来源于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并且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把他的时代的先进人物,换上一  相似文献   

8.
张会文 《学语文》2009,(1):17-17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体现于情节艺术之中,剧情以人物为中心,高度集中,冲突迭起。一、以人物为中心构思情节《窦娥冤》的悲剧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剧中情节安排,高潮出现,都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窦娥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所承受的一切不幸,是封建礼教、封建更制、社会无赖等各种恶势力共同残害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在这个剧本中,除了备受世人关注的主人公斐迪南·封·瓦尔特和露易丝·米勒外,公爵情妇——米尔福特这一人物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她是一个次要人物,出场次数不多且出场情节单一,但她的情感同样浓郁和强烈,她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反抗恰恰是对德国封建势力和贵族权力的挑战.她的个人命运和形象直接而又清晰地昭示了德国当时整个国家的腐败没落.  相似文献   

10.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相似文献   

12.
古典小说中,一个写得好的人物出场,不仅可以使形象闪光初露,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关联到小说中心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其出场的局势的布置,气氛渲染、时机安排、环境的烘托及性格描写等方面的艺术处埋,更是需要作者的匠心,才能使它在庞杂的艺术形象的整体创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象《兰国演义》里作者对诸葛亮出场的描写,就显具特色。诸葛亮是作者在小说中倾力塑造的头号人物,他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主要情节的发展.对他的出场,作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①没有象一般小说那样侧重于具体的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哈姆莱特八段独白的内容及位置较为详尽的分析,发现戏剧独白在<哈姆莱特>一剧中不但在量上占有很大比重,在质上堪称经典,而且在全剧的结构和情节的发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悲剧<哈姆莱特>当中,奥菲利娅出场不多,性格也不复杂,因此戏里戏外常常不受重视,犹如一个点缀.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内涵却极为丰富,从悲剧性的角度考察,奥菲利娅的悲剧既是好人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2000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发表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该书重新挖掘了文学经典《哈姆雷特》中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王后葛特露的生活道路与情感历程为中心。全书关注的中心也从男性彻底转向了女性,使众人得以聆听女性表达自我意愿,追求理想生活的呐喊声。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发表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该书重新挖掘了文学经典《哈姆雷特》中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王后葛特露的生活道路与情感历程为中心。全书关注的中心也从男性彻底转向了女性,使众人得以聆听女性表达自我意愿,追求理想生活的呐喊声。  相似文献   

17.
(二)重点掌握悲剧《哈姆莱特》 1.思想内容。该剧取材于《丹麦史》和以前在英国上演过的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为基本情节,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①以王宫内外为背景,围绕着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描绘出英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图景:危机四伏,民怨沸腾,正义被践踏,百姓遭受掠夺凌辱,统治集团道德沦丧,利  相似文献   

18.
论浪子燕青     
燕青是《水浒传》后半部才出现的人物。燕青一出场,就在一系列事件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各场斗争中发挥特殊作用。作家对这个人物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都说明,燕青是小说后半部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机智灵巧和多才多艺,使他在以粗豪莽撞为普遍特征的众多梁山好汉中独具一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燕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在水浒人物形象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人们的看法却并不相同。本文试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将俄国各个阶级的矛盾压缩到《樱桃园》中,剧中每个人物的发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世纪之交的暗涌。《樱桃园》中的女性角色在剧本中展现与世纪之交背景相符合的人物特质,与樱桃园一起见证旧的时代的谢幕,新的时代的到来。从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们与《樱桃园》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形象塑造背后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剧本(戏剧文学)中,有两种语言。一是作家的“舞台指示”,它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有的也兼有一定的叙述性、描写性),是作家为了把剧本搬上舞台而写的一些文字材料,是剧本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人物的语言,即剧中人物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剧本的主要部分。由于“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