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谢登斌 《高教论坛》2001,(5):111-113
以多尔、派纳、卡普拉、斯拉特瑞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 ,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予综合探析 ,并从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登斌 《广西高教研究》2001,(5):111-112,F003
以多尔、派纳、卡普拉、斯拉特瑞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予综合探析,并从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哲学思想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一股鲜活的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 ;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认识论 ,奠定了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石 ,形成和建构了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其课程理论框架。多尔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的本质、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内容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22):17-18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后现代思潮,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考察各种学术领域,然后归纳出一套全新理论的现象时有所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讨论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发展出来的,它提出的课程方略包括课程范式生态理念的转变、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和整体的课程观。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当前的德育,以期促使德育获得更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对现今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且通过该理论的多元视角对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进行探讨,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及其对幼儿园教材编写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敏华 《文教资料》2010,(27):156-157
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理论渊源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的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打破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学生的束缚.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简介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课程标准,并就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应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观点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流行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面非常广泛。从七十年代始,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等尤其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还不太大,但其作用正日益显现。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相似文献   

9.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到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课程也必然受到波及.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思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试图建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的高等教育课程观,以期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入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课程理论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Jr.)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下面着重阐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描绘了一幅后现代主义以及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的图景。多尔首先从科学——神学——生态学而不是美学——文学——政治学的维度对现代范式封闭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笛卡尔主义、牛顿主义、博比特模式、泰勒模…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倡导对话与理解,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而引起高职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指导下,提出了高职教师要想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实现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后现代转向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课程描绘出的课程愿景对当下的现代课程产生了强烈冲击,其倡导者认为该课程理想并非具有普适性,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忽视。从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在课堂实践中理解课程的后现代意蕴必然是理性的选择,历史上课程理论范式在转变过程中也证明了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众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美学。在美学史的前现代及现代阶段,理论家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一直是片面、狭窄的,集中表现在将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生活、内容与形式、作与读主观“放对”,人为地将之置入到几个“二元”结构系统中去。大众艺术则反对这样的“美学”,甚至反对任何一种企图借“规范”之名施“约束”之实的理论。但在对传统和现代主义“二元”理路的实践性反驳中,它依然表彰了一种“后现代”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以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为例,依据“宽、实、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实施以“课程综合化、教材活页型、教法多样性、懂会结合并强调会“为特点的“ZGY“课程体系,即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采取课程打包,自编教材,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引入国际质量保障管理体系元素、加强细节教育等措施,体现“宽、实、活“新技术和“能力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五I课程方案"是张楚廷教授在《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著作中阐述的一种课程构想,具有逻辑严密、针对性强等特点。该方案是一个中西结合、结构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直指教育本质、力促社会和谐的教育哲学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在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论的理论视野下,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针对美术院校和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而开展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哲学有四大特点;机械论,还原论,主客二分论,膨胀的理性主义。玻姆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后现代精神,属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玻姆用他的整体论(有机论)批判并取代近代哲学的机械论,用他的“意义理论”和“体-意”批判并取代近现代哲学的还原论,提出“隐卷序”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主客对立,建立合理的理性主义以超越膨胀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新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对高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课程设置都已严重落后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已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与改造,进行合理的重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