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年,人生的嘉年华,祖国明天的栋梁,阳光、青春、花季,多少溢美之词与之紧紧相依。 而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却有近2000名令人痛惜的少年一他们曾盗窃、抢劫、斗殴、杀人,劣迹斑斑。人生千古遗恨,如一把锋利之刃,斩断了前景情缘。他们能否走出命运的沼泽?人们焦急地期盼着。  相似文献   

2.
11月11日。我馆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共同合作建设的图书分馆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是我馆所开展的“未成年人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本馆建馆以来,首次将图书分馆建进监狱系统内.系前所未有的举措。该馆建成后,能满足数千未成年犯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3.
“汪班长,快看今天的军报,你获奖了!”6月24日的早晨,同班战友小郭手拿着一份《解放军报》.一边喊一边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听到小郭的叫喊,正在忙于报纸排版的我,连忙站起身来,办公室的战友也呼啦啦地围了上去。翻开报纸,果然,“2004年基层化大家谈征获奖名单”赫然在目:《走出网络游戏的“迷宫”》——作:汪彬。没错.二等奖获得中名列第五的就是我。“真不容易!小汪.恭喜你!”班长一脸兴奋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他战友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辞.一个劲闹着让我请客。  相似文献   

4.
监狱片作品     
《中国新闻周刊》2004,(28):69-69
★《皮休特》海科特·巴班克1981年的作品,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以皮休特为代表的少年犯们的生活。影片分为两部分,其中上半部讲述皮休特在少年管教所里的严酷生活,风格与好莱坞的监狱片类似。  相似文献   

5.
4月 1日 ,省少儿馆与省少年管教所联合举办了“与好书为友 ,做合格公民”大型读书演讲活动 ,少年犯 10 0 0余人出席了演讲会。演讲会上 ,少年犯们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谈出了“与好书为友 ,可以使人上进 ;与坏书为伍 ,可以使人堕落”的道理。演讲结束后 ,省少儿馆向少管所赠送图书 15 0余册。山东省少儿图书馆与山东省少年管教所举办读书演讲活动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自觉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接连创作出版了多部反映当代现实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如描写西路军女红军团长王泉媛传奇人生的《磨难》(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出版),描写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彭桓武辉煌人生的《自然之子(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河北少儿出版社,2001年)、《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彭桓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反映司法干警拯救犯罪青少年的《中国未成年犯管教所纪实》(长虹出版公司,2002 年),反映湛江走私大案中武警官兵精神风貌的《中流砥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描写武警水电官兵…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11日上午云南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在滇池温泉花园酒店召开,理事长李友仁因当天参加云南省图书馆未成年犯管教所分馆开馆仪式.委托常务副理事长王水乔主持会议,会上通报了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情况;云南省社科联召开“云南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及云南省社科双优表彰”大会的情况;通报参加云南省社科联组织的“三项学习教育”培训情况及文件的学习。并敦请常务理事提出整改意见;就《关于开展云南省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评选表彰方案(讨论稿)》进行了说明,会上各常务理事对表彰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历程,何以如此步履蹒跚:中国的义务教育的普及,何以如此步履蹒跚?记录这段中国义务教育的艰难时世,史家之任;研究这段中国义务教育的艰难时世,史家之功。田正平教授、肖朗博士主编的皇皇大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七十万言,分成理论、实践和比较三部分,“理论篇”讨论了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历史,中国近代的义务教育思潮;“实践篇”考察了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学制与行政管理,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师资的培养,经费的配置,近代女子义务教育;“比较篇”分别作了国内典型分析(内陆山西与沿海江苏…  相似文献   

9.
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有望在明年获得全国人大通过.“十一五规划”最迟在今年年底出台。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时间表很快将见分晓。  相似文献   

10.
正《为小弟请安》中,是被中国伤得最深的乡村,是那些饱受欺凌无可呼告的乡村少年,庞余亮用笔撕开一条缝,显现这片沉默的土地和沉默的灵魂。小说集《为小弟请安》,翻了快半年了,耿耿着,有话却出不来,似乎明白又未能洞若观火,特别是压卷的一篇《最完整的早晨》。第一次在小说中,男根成了叙述者,它像所有的少年,  相似文献   

11.
“随手组合同学电话号码,13岁少年猜中500万大奖”,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的确抓人眼球。更何况这个少年父母“双双下岗”,“家境十分贫寒”(2月22日《哈尔滨日报》)。另外,报道中还用赞赏的语气说这个13岁的少年早早地成了“小大人”,经常把父母给的坐车钱、买饭钱节省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买一注彩票,“希望买彩票能中大奖,早日改善全家的生活条件,给爷爷、奶奶买一所大房子”。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中国地市报人》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广东《惠州日报》的一名时政记者,同时,我还是《中国地市报人》的一名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3.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4.
摆动着羽毛未丰的翅膀,承载着"白天鹅"的梦想,九只"丑小鸭"在《大漫画》中起飞了。虽然是第一部《大漫画》,但却依稀可见集英社《周刊少年跳跃》的影子、讲谈社《周刊少年杂志》的构思以及小学馆《周刊少年星期日》的做派。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专门的报纸,始于何时,现在尚未见有确切记载。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番禺黄小配(即黄世仲,又号禺山世次郎)为宣传民族革命思想,曾在广州创办《少年报》,此报虽名“少年”,对象并非少年(清末革命者想唤醒古老的中国重返青春,故用“少年”为名,如1910年同盟会在旧金山办的机关报亦名《少年中国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三大教材基地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其中有一篇课文为《诗词九首》,精选古今九首经典诗词,《少年月刊》主编王宜振的诗歌《初春》入选其中。这九首诗词有古诗词七首,分别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叶绍翁的《游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种很荒诞的感觉,《双层大巴为何从宜昌出走银川》一文见报后,我突然想到了《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一个皇帝在街上赤身裸体地招摇过市,大伙却一个劲地喊:“这个皇帝的衣服真漂亮啊!”还是一个小孩子讲出了真话:“他什么也没穿!”可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却一再地在上演.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难道我们真的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  相似文献   

18.
一人称死亡峡谷的虎眺峡,水雾弥天,声如雷吼。刚从虎跳石上腾飞而过的漂流勇士们,被记者包围着,正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来祝贺的数百名群众,在仅容一人单行的羊肠小道上,兴冲冲地往前挤着。《今晚报》记者张凯林,高举相机,敏捷、快速地抢拍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发隔日传真!”张凯林作出决定,冒着随时可能跌下深谷的危险,沿着崖坡嶙峋的岩石,拼命地往上攀登。50米,40米,30米,还有10米就是马帮道。突然,脚下一软,他无力地趴倒在岩石上。“凯林!凯林!”在江边采访的顾建新,按原计划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里黛玉在宝玉大婚的时候啼血焚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像《红楼梦》的结局一样,成了任人续写的开放式。经典版的是:“你好狠心!”宽大版的是:“你好好地和宝姐姐过吧!”  相似文献   

20.
我确信自己在那时被吓坏了!大约1987年,幽秘诡谲的畅销书《诺查丹玛斯大预言》让一个少年惶惶不可终日。事实上,诺查丹玛斯有关“1999年7月全世界遭遇灭顶之灾”的预言,一度置无数人于惶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