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印度故事》一文中,陈寅恪先生阐明“以舟称象”及“断肠破腹”以疗疾的故事皆源自印度。①季羡林先生于随后完稿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中谓“又得一例证,非但见于《三国志》,而且见于《晋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即“天竺佛典往往载世尊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好,此本天竺固有信仰”,自《三国志》记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委地”、蜀先主“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始,“其后史书于帝王姿貌记述,遂多采天竺相好传说以杂糅其间,《晋书·武帝纪》,《陈书·高祖纪》、《宣…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与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联合举办《汤用彤全集》出版座谈会,著名专家、学者季羡林、任继愈、汪子嵩、庞朴、汤一介等以及北京大学、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领导,新闻界的代表30余人参加。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著名佛教史家、哲学史家,早年留学哈佛,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汤先生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的序中说:“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学术发展有一个大转变。俞曲园能熔铸今古,但是章太炎在熔铸今古之外,又能会通中西。……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这实际上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决非我一个人之私言。”季先生这段话提醒我们,对于像汤用彤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没有…  相似文献   

4.
王存诚先生大文(见1998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10版),是针对拙文《如何对得起陈寅恪先生和读者》(见《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5期)而“质”本人的,则只好作答如下。拙文之来由,这里略作交待。本人喜读陈寅恪先生诗,手边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前些年...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期,蒋天枢先生编校的《陈寅恪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旋即以搜辑完备、校勘精审而蜚声海内外。学术界与读书界因此出现“陈寅恪热”,迄今不替。然而有关《文集》编纂的经过,由于蒋天枢先生生前不愿张扬其绩,个中曲折一直鲜为人知。今蒋先生辞世已逾七载,《陈寅恪文集》初版亦及15周年,故以闻见所及,撰成此篇,用志纪念。  相似文献   

6.
论档案的公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伯群先生在其《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出版以后》中,详述了前两年相当畅销的《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一书引发的一起与档案利用相关的官司:书中一位主人公的子女,以作者在书中引用与其父亲有关的档案材料造成了对其父亲名誉权的损害为  相似文献   

7.
近日见到广东教育出版社所出张求会先生的《陈寅恪的家族史》(以下简称《家族史》)一书,顺手翻过,初觉新意不甚多,边读边思,渐感这样的写法实在别致有趣,不独对于揭示一代学术伟人陈寅恪先生的思想行为,即使大而言言,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和伦理方式都具有启示意义.陈先生干  相似文献   

8.
笑着走     
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辞世。季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起笔耕不辍,毕生著述千万余字。刚刚出版的《季羡林全集》(1-6卷)(共32卷,预计2012年编纂完成),既有先生自己编定的专集,如《牛棚杂忆》、《学海泛槎》,也有这次才得以汇总的各类单篇文章,包括先生1996年以后的新作,还有少数未曾发表的文章。本刊选摘季先生晚年新作,便于读者了解季先生对于生死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韩阳)2006年春季图书订货会上,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最新作品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一经亮相,便引来了广大读者的追逐。1月14日上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了该书的现场签售活动。100套加盖季羡林先生签名章的图书被广大热心读者抢购一空。《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文集分为5卷10篇,即“求学清华”、“留学德…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因国学研究的兴起,振废起衰,有关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已经是很隆重的话题。评介与讨论的文章,一时难于偻指。但到目前为止,长篇的专著和评传,只有汪荣祖先生这一本。 这是本旧著。原名《史家陈寅恪》,1976年由香港波文书局初版。后台湾经联出版公司又出了新写本,在初版本上增加了八万字。这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国学大师丛书》,该书又列入其中,更名作《陈寅恪评传》。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的渊源很深。他对艰苦创业的首任总编辑姜椿芳先生十分钦佩,因而支持甚力。1978年《全书》分专业出版的筹备工作一开始,他应姜老的盛情邀请,  相似文献   

12.
伯3303号一张写经的背面有印度制糖法的残卷,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作了著录,季羡林先生在《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收入《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一文中作细致的录文后又详加诠释。季先生录文极细致准确,且加标点,为便讨论,具引如下。当时季先生有疑而后已解决的问题,或笔者略有不同的看法,于括号中用“引者按”的形式加以说明。 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 (蔗); 一般(这里写了一个字又涂掉)苗长 八尺,造沙唐(糖)多(以上第…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1890—1969)在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等研究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和收集在《金明馆丛稿》初篇、二篇、《寒柳堂集》内近百篇论文,我国学术界有很高的评价。英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崔瑞德(D.Twitchett)称之为伟大的中国史学家,并说他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每一章节,都得益于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成果。法国汉学权威戴密微(P.Demieville)于陈先生逝世后在《通报》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读者也许不了解翻译工作的辛苦,一部著名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不知经过译者多少日日夜夜的推敲与琢磨。对那些诗作的翻译,更是艰难。 季羡林先生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历程,更是令人感慨涕零。他翻译这部史诗饱含血泪的故事,记载在季先生新近出版的《牛棚杂忆》和《季羡林的传记》中。  相似文献   

15.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16.
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学者、文化巨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听闻噩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全体员工,特别是《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悲痛。季先生非常关心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全集前六卷已经付梓、即将问世之际溘然长逝,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  相似文献   

18.
静安先生诞生已经一百二十多年,而逝世也早已超过半个世纪。今天,如此之多的优秀学者聚首畅谈先生的学术,又汇辑这样一本文集,也许这本身就表明,真正的学人,谁也无法无视这一份历史遗产。 关于静安先生的价值,他在清华大学时的挚友陈寅恪先生在近七十年前为《王静安先生遗书》作序时就作出了极精辟的概括,即先生本人在《古史新证》中归纳的“二重证据法”。时至今日,无论科学研究的材料还是科学研究的手段都极大地丰富和进步了,陈先生的总结还有没有意义?李学勤先生的《读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一文从古史研究角度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9.
杨圆 《出版广角》2016,(20):83-8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由季羡林先生亲自编订,记录了季先生从贫寒学子到学术泰斗,从海归到牛棚,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的人生经历.该书既是季羡林先生的百年人生记录,也是一部全面了解其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传记.对于大师的文学作品,我们一向怀着敬畏的心态进行阅读,笔者姑且只对出版作品的一些意义与价值做简单述评,并不能全部领略其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林英先生的《唐代拂棘丛说》一书,作为蔡鸿生先生主编的《中外交流历史文丛》的一种,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陈寅恪和岑仲勉两位先生开创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传统,由此相沿不辍。姜伯勤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林悟殊先生的《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华书局,2005),都是中外关系史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