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许向英  江用虎 《收藏》2009,(6):75-75
琮式瓷瓶始见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有烧造。清代乾隆以后,琮式瓶作为传统器型,器身装饰演变为多种形式。1981年春,文物部门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于该县村民家发现了一件底书红彩“乾隆御制”款的白釉刻瓷粉彩琮式瓶。  相似文献   

2.
正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其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发展,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雍正时期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其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4)
正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梅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子仁在《中国梅瓶研究》中,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清晰展示了这种变化。梅瓶器型分类:十类样式群子仁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中国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每个样式群又细分为数个或数十个样式。第一类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见图1)。第二类样式群: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  相似文献   

4.
石琳娜 《收藏》2018,(6):92-93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黄堡地区,鼎盛于宋,金末元初时制瓷中心由黄堡逐渐转移至陈炉地区,此后黄堡窑场日渐衰落,陈炉窑的制瓷规模不断扩大,接替了黄堡窑而成为耀州窑后期发展的中心,使得炉火不熄烧造至今。清、民国时期是陈炉窑的鼎盛和工艺变动期,此时期窑场规模大,产量高,器型丰富,除常见的日用器外,还烧制了许多在其他窑场很少出现的器物,比如常被人们用来盛装调料的塔形罐和竹节形的节盒、厨具中的锅撑子、装饰用的挂瓶、放置帽子的帽盒、煤矿工人采煤时照明的鸡娃灯以及屋顶椽头饰件等,可以说瓷器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情况下,瓷枕自然成为了常见器型并多有烧造。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6,(3):4-5
清&;#183;雍正 珐琅彩松竹梅图纹瓶 雍正皇帝极为喜爱珐琅彩,此瓶是故宫博物院传世品中唯一一件由雍正皇帝与唐英共同主持、督造的珐琅器。该瓶内素白,外通体施白釉,白釉地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字,上下有胭脂彩“翔采”、“多古”、“香清”三印章。器型秀美,制作精细,施削规整,胎体轻薄,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传世瓶器。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8,(12)
正导语:本文依据清宫档案详细分析了清代御窑大运琢器的烧造及品种变化情况,并考证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来37种大运琢器的名物对照关系及烧造时限。琢器是瓷器中相对于圆器的一个器型大类,泛指不能一次拉坯成型的立体造型,清宫档案所谓"尊瓶罐"之属,而圆器则清宫档案所谓"盘碗盅碟"之属。相对于主要用于茶、膳宴席的圆器,清宫中的琢器则更多为陈设、赏玩之物,数量也较圆器稀少得多。清代御窑大运琢器,伴随着清宫用瓷需求的变化和御窑厂的兴衰,也经  相似文献   

7.
乐明 《上海集邮》2001,(5):10-12
6月12日《陶瓷》(与比利时联合发行) 1971年10月25日,两国建交。 邮票第1图为1958年出土于甘肃甘谷县城东北35公里处西坪遗址(西坪邮政所,741603)的国家级文物鲵鱼纹彩陶瓶,用细花红陶制成,为新石器时代的汲水器,属庙底沟类型,距今5000多年。瓶高38厘  相似文献   

8.
《收藏》2020,(8)
正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胤禛对继承自其父康熙帝的"珐琅事业"时有不满。雍正二年(1724年)批复年羹尧谢恩折中有语:"珐琅之物尚未暇精致。"雍正四年(1726年)时又旨令造办处珐琅作:"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甚俗,嗣后务请精细成造。"然而,北京对于珐琅研发与制作的进程仍不曾停止。雍正六年(1728年),北京对于珐琅的研发再一次进入白热化状态。本年对珐琅作多有添扩,并在圆明园中设立分点。如清档载:"二月二十二日,栢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遵此。"这次研发活动应该是在圆明园中进行的:"三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着传催总刘山久、  相似文献   

9.
赏瓶出现于清代雍正(1723- 1735年)年间,顾名思义是作为赏赐之用,是清代皇帝专门用来赏赐王公贵族、有功之臣而烧制的。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鼓励各级官员在吏治中清正廉明,精心设计、专门创烧了这种瓷瓶,用以赏赐官吏。其器形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基本形制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2,(6):8-8
天蓝丁香紫鼓钉洗 敲钉洗,柬官钧的代表器型之一,相传为宋徽宗梦中所见,大臣周邦彦依徽宗所述命人烧造而成,亦被历代帝王搴为传世之宝。至清代,钧窑鼓钉洗成为清官珍藏的陈设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钧月自釉鼓钉洗底部便刻有”瀛台香廉殿用”款记。 本器为任星航先生复原宋钧柴烧工艺后,依据故宫博物院传世宋钧制式烧造。离9厘米、口径24厘米、足径181米.敛圆口.浅艟平底,下承三如意云形足,腹形如鼓,意欲取鼓之节奏韵律。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饰鼓钉两周,上缘21枚,下缘18投。外壁通体丁香紫釉,釉彩不均,其间色彩的流淌与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边棱及鼓钉呈米黄色。器内施天蓝色釉,内壁边缘密布蚯蚓走泥纹。该器底部施褐色护胎釉,刻有数目字“一“,周缘并有支烧痕18枚。  相似文献   

11.
玻璃金边透明花瓶 徐文治在《瓶花之美》中曾言:有了器型的美感,就可以用来插花.这款花瓶既有器型之美,又简约通透,瓶口的金边更显精致,搭配色彩艳丽、高调夺目的玫瑰、非洲菊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9)
笔者手头有一方青铜质印,印面为阳文篆书体,印文为"金州都粮料院之记"8个字。印钮两侧有阴文楷书铭文:右侧为"雍熙三年",左侧为"九月鉴造"。《宋史》记载,外放官员"铸铜记给之","铜记"即铜印(《辞源》对"记"字解释为"印章也,犹言钤记")。这说明这方印是官府鉴造的官印。史载:金州,隋开皇初年(581年)设  相似文献   

13.
正耀州窑烧造瓷器最早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烧制黑釉、青釉和白釉瓷器,后来因受五代时期南方浙江余姚越窑装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创烧刻花青瓷,同时还兼有印花青瓷。据考古资料和实物,宋代是耀州窑青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种类以碗为主,中期的出土实物和传世品较多,种类有碗、盘、瓶、罐、壶、盆、炉、香熏、盏托、钵、注子等,品种丰富多样,而每种器物中的器型又往往有多种式样,晚期器物种类有瓶、罐、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7,(11)
正假如要在千姿百态的中国瓷器中选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经典盛行且精致美观的器型,或许很多人都会与笔者一样,选择梅瓶。古玩收藏界有一句行话,叫"卧器不如坐器,坐器不如立器",而在所有立器中,又以梅瓶为至尊。梅瓶,顾名思义,是用来插梅花的瓶子,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诞生于唐代,宋代以后盛行开来。梅瓶的样式形制,每个时代略微有所差别,但通常是小口唇沿,短颈丰肩,上腹浑圆,下腹内敛,底部圈足。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对梅瓶的概念进行了近乎完美的阐释:"梅瓶口细而颈  相似文献   

15.
肇明 《武当》2013,(5):39-40,41
张三丰是道教门中继吕纯阳之后,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道长。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其生年即有宋人说、金人说、元明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卒年更是扑朔迷离,无从稽考。本文拟广容诸说,祓其迷雾,存其本真,作一初略而有益的探索。一、张三丰生年考辨(一)张三丰北宋说谓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滥觞于清初学者黄宗羲(161 0-1695)及其子黄百家。黄宗羲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张松溪为最著。"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宁波府志》(雍正十三年(1 7 35)版)《张松溪传》,亦有张三峰为北宋人说,其略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清初,王士祯(1634-1711)于《拳技派》中亦记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  相似文献   

16.
正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瓷业生产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有清一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是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所造之器不惜工本,极尽奢华精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颜色釉瓷器在仿古基础上大量创新,达到顶峰。一般认为,清代红釉在康熙晚期才得以复兴并发展,也就是最后20年光景才烧制成功,对康熙中早期的红釉生产,因面貌不清略而不论(钟凤文《中国传统高温铜红釉的发展与分类》,《东方博物》2008年第2期,第112页)。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品种丰富、造型多样并屡有创新,本文主要结合故宫  相似文献   

17.
近年陕西彬县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冯晖墓出土一批瓷器,其中青瓷器均可判定为耀州窑瓷。由于出土在五代纪年墓葬中,它们的断代价值极高,有助于解决五代耀州窑青瓷断代及烧造特点等学术争议,也验证了“裹足釉支钉烧”确为该窑五代青瓷烧造特征之一。冯晖墓青瓷托盏曾收录于《咸阳文物精华》,《五代冯晖墓》考古报告(重庆出版社,2001年)也已面世,但未就出土瓷器的窑口予以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白釉"内酒"铭瓶,据说是1954年出土于安徽六安宋墓。瓶小口,卷唇,细颈,斜肩,长圆腹,下腹内收,平底微凹。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器腹上部墨书"内酒"二字(图1)。该瓶较少见于一般参考书,即见之者,据说也是根据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一文中对类似造型瓶子(并无铭文)的称谓,称其为"长瓶"。而对于"内酒"二字铭文的含义,一般文字说明则为"此  相似文献   

19.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0):191-191
“御窑千秋”九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20.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1):182-182
“御窑千秋”9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