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敏感、叛逆而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2010年进现出的流行新词,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例如“羡慕嫉妒恨”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的“漩涡”,“神马都是浮云”传递出他们心态的超然或无奈,而“给力”一词是最积极最阳光的,是新生代中学生心灵深处的“太阳”。巧妙地借势流行词语进行班级管理,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良策。  相似文献   

2.
“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屈原、贺知章、李白到闻一多、艾青都有过令人动容的乡愁诗。由于时间阻隔和人间的离乱,“乡愁”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产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作,其中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和余光中的《乡愁》以感情真挚、意象独特而著称。《一片槐树叶》作于1954年,离开大陆故土已六年的纪弦,凝聚无限乡思乡情于眼前这“一片槐树叶”上:“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连串的“最”字叠用,使这“一片槐树叶”荡起了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12)
老师——流行最广泛的敬称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中有一项便是“敬辞”。先生——历史最悠久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它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此…  相似文献   

4.
班级花草史     
新学期开始了,本人荣幸进入了“金子班”,这似乎对每一个漂亮的美眉来说,都算得上是锦上添花了。先介绍一下本班的“葵花宝典”吧!它聚集了26名帅哥和25名靓妹,假如你是本班一员,肯定会为这种等级森严的“美丑阶级”吓一跳。每一位男生和女生都有编号,说仔细点,男生从字母“A”一直排到“Z”,“A”、“B”、“C”分别是最帅、最酷和最受欢迎的;女生就以“025”到“021”最为美丽的,而剩下的就是最恐龙、最青蛙的。呵!想不到本班也会有这种制度出现,这都归功于男生“骚牛”,他排在“Z”,也是“葵花宝典”的编辑者。我呢,成绩名次虽然排不…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座秉承了二十世纪最伟大女性宋庆龄“缔造未来”及“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等教育理念的宏伟建筑;这是一片允许孩子纵情欢笑、主动探索、尝试失败的成长空间。这里的一切展览和活动都努力围绕孩子的需要而展开,这里有历史、有生活、有科学、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6.
刘妍 《现代语文》2004,(11):34-34
在人类所品尝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富有哲理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强烈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大都是苦难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产生 问题一:05年12月,学校高三学生参加了一次月考,其中语文试卷第23道题是这样的:某先生为一图书馆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藏古今学术瑰宝”,下联是“聚——文化精神”。请于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工整。后来阅卷时碰到了形形色色的答案,有填“四海”的,有填“天下”的,有填“中外”的……当然,我们知道,该以填“中外”最恰当。而“四海”、“天下”皆不能算对。为什么?因为不符合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对仗。  相似文献   

8.
现代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特点是非智力因素占优势,而“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我探索的兴趣作文教学有“情境作文”和“研讨作文”。一、情境作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引起思维”的情  相似文献   

9.
“风风火火闯九州”,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而对于初中时的我们班来说,恐怕就要改成“风风火火闯自修”了。我们班的住宿生一向是全校最活跃的、最富有创造力的,而晚自修则成了各路“好汉”大显神通的舞台。于是“群雄并起”,教室里一片“兵荒马乱”,我们与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凭着我们的智慧与胆识总能一次次“解危难于一时,挽狂澜于既倒”。教室前排靠窗处,乃老师巡察之死角,正是从那片最有生命力的“沃土”走出了我班有名的“三个火枪手”,三人本就是好友,平时上课也会见缝插针,聊上几句,到了晚自修那就更肆无忌惮了。他…  相似文献   

10.
从我们有记忆开始,生命中最重要的成长是与“教学”相伴而行的。优质的生命需要优质的教学来激发和提升。什么是优质的教学?见仁见智。你可以说它“优”在最广博的知识、最丰富的教学技巧抑或最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我看重的是“品质”。优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积极品质的充分发挥。所谓“积极的品质”意味着这种品质会为教学活动带来一种任何物质力量和外在力量所不能给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有了它,教学活动将焕发出一种自然的吸引力。这种积极的品质是优质教学的灵魂。所谓“充分发挥”意味着仅仅具备这种品质是不够的,就像焰火一样,它必须燃…  相似文献   

11.
苦的感悟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对‘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匡互生(1891—1933),巴金称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叶圣陶赞扬他是“为青年而献身”,朱自清歌颂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周予同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痛并快乐着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诚然,现实的确如此。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两个人物——夏瑜和孔乙己。夏瑜者,秋瑾之化身也;孔乙己者,当时落后于时代的无数愚昧者之缩影也。是的,夏瑜是最痛苦的,他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得不到愚昧群众的支持,他饮恨而死。同样的,孔乙己也是最痛苦的,他“痛”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他“苦”在自己有读书人之名,却无法考取功名,他抱憾而亡。这  相似文献   

14.
代价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既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我亲爱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就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已经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鲜美,价格又最便宜,似乎不用…  相似文献   

15.
我教的一群学生,大都是所谓“差生”,甚至是“双差生”。我曾经问他们:“你们最不想做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最不想学习,最想玩儿。”面对这个特殊群体,老师通常的做法是让他们写保证书,而恰恰忽略了他们的热情、率真、聪颖和自尊。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得出的经验是:不要把他们当作“差生”,要从心里接纳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特殊营养,那就是“爱”。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虽然这些后进生年龄小,阅历浅,但他们一点点瑕疵的出现都有…  相似文献   

16.
放眼当今中小学课堂,“热闹”似乎已经成了现代课堂生活的追求与标志。而让课堂热闹起来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安排课堂讨论。 在“讨论”变得日益流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讨论”,自然是可用可不用的,使用权在于教师。这时,“讨论”就是一种纯粹的手段,追求的是讨论获得的答案。如今,“讨论”更趋向于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这不仅仅是说“讨论”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更重要的是“讨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  相似文献   

17.
这个类似俚语的题目,辞约而意深,它是对教育实习经验深入浅出的提炼与概括。笔者曾多次带队参与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并苦中有乐、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了一套个性化的教育实习方法体系,即一个目的、两项任务、三重角色、四个要件、五条保证的“一二三四五”原则,经实践多次检验,切实有效、屡试不爽,下面将分而述之。一、所谓“一”,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实习目的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能够进行的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的一次检验,也是师范院校自我评估和检查的最直接、最准确…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各种评奖可谓多矣,这样的“十大”,那样的“十佳”,频繁亮相和登台,一时间群“星”璀灿,令人炫目。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轰动的“星”效应,出现了一批批狂热的“追星族”。 联想到我们教育界,相较之下不免黯然逊色。就成就和贡献而言,教师也应是最伟大的一族!试问,这“星”那“星”这“家”那“家”,有哪一个不曾深受师泽呢?“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所以就有许许多多赞美我们教师的语言,诸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等,评价可谓高矣!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最能写好某一地的自然和人文古迹的 ,往往不是本地作家而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的外地作家。古代孔子登一次泰山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 ,苏东坡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千古绝唱。今人余秋雨的匆忙的“文化苦旅”也留下了许多散文名篇 ,而我们广东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 ,有影响的也多为外地作家、艺术家所为。怎样看待这种“走马观花”现象呢 ?这中间有个审美体验问题。审美体验即是古人所说的“感兴”、“兴会” ,哥德所说的“最强烈的瞬间”、“达到顶点的激情”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20.
赵辉 《成才之路》2010,(23):I0017-I0017
兴趣是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捷地观察,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努力地改进学习方法,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学”为“乐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