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得意忘形者,也有失意忘形者。报载:某市副市长因没被扶正,嫉恨新来的正市长,雇杀手欲加害之。还有一位副局长,为圆多年局长梦,赤膊上阵,跑官要官。当有人批评他“不该如此”时,他出语惊人:“我有这种想负责、敢负责、负大责的想法有什么错?”真是大言不惭,连听者都脸红。上述均是典型的失意忘形者。失意忘形实质上是一种自轻自贱、自虐自残的行为。谁都明白,人生之路绝非一马平川,失意乃人生常事。谁个没有失意时?差别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失意和能否驱走失意的阴影。若被失意所支配,说失态的话,做出格的事,会被公众唾弃,不是更可惜可悲可怜吗…  相似文献   

2.
书法创作的心理要求以“目空一切”为前提,通过“得意”构思,再而“忘形”挥写,完成创作。  相似文献   

3.
成长的脚印     
在我看来,人生贵在“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有时候比“人生得意须尽欢”更重要的是“人生失意莫惆怅”。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淡化学生角色意识”,是指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忘记自己是被教育者的角色,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达到“得意”而“忘形”的境界。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现以三年级的《做妈妈的小帮手》...  相似文献   

5.
畸人在庄子的人格体系中居中间层次。畸人意象对“忘形得意”这一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和“以丑为美”这一极具个性的审美趣味的形成都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仙子 《教育艺术》2005,(2):52-52
人在旅途,能够“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的极少。从记事起,人就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喜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之汁,苦不堪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长河中,曲折、挫折、磨难往往多于坦途、顺利、成功。如果不善待挫折和失意,终日烦恼、怨愤,被失意所击倒,久而久之,必然劳其心志,伤其体魄,贻误大事。  相似文献   

7.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许多优秀俳句作品长盛不衰,至今依旧广为流传。在创作理念上,俳句注重含蓄美的表达。对俳句的汉译,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该文结合松尾芭蕉的古池俳句实例,依据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探讨日语俳句的翻译。俳句翻译要“信”,但不能“得意”而“忘形”,原作语言结构和风格的保持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算术人生     
人在旅途,能够“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的极少。从记事起,人就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喜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之汁,苦不堪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长河中,曲折、挫折、磨难往往多于坦途、顺利、成功。如果不善待挫折和失意,终日烦恼、怨愤,被失意所击倒,久而久之,必然劳其心志,伤其体魄,贻误大事。高考落榜、下岗失业、找工作无果、事业无成、求爱遭拒、婚姻破裂……失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面对失意。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杯人生苦酒,也是对人生的一次严峻考验。尝过一回苦辣,历经一次考验,犹如跨…  相似文献   

9.
翻开清代文学史,不难发现,其艺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科场失意或无意于科举功名者,科场得意、官运亨通的文士反而很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既科场得意又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人就更为罕见.这就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清代的科举考试与其文学家、文学作品乃至文学的发展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清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然而较之以往任何朝代则更加严密繁琐.就考试的程序、内容及形式而言,院试两场,乡试三场,以及会试殿试,科考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使得考生必须死  相似文献   

10.
善待失意     
人这一辈子,从初谙世事起,便时刻生活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得意时如含饴饮蜜,甘甜欢悦自不必说。而失意时似咀嚼黄连,个中苦涩令人蹙眉:求学者榜上无名,工作者事业无成,运动员赛场失利,求爱者遭到拒绝……大到一国之君被赶下了金銮宝殿,小到吃包子一口没有咬着肉馅,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1.
失意不忘形     
薛峰 《学习之友》2013,(6):63-63
我们常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不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在《盘车图》一诗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形”、“意”、“忘形得意”。而形神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美术界比较熟悉且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外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历来都极为重视的问题。对于“形”、“神”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虽明确主张“以形写神”,但在实践中却提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神”包含在内在规律之中,并通过外在“形”体现出来,不管是“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其实都还是赞同“形神兼备”。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应从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生动地传神,从而将二者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才子好狎,美女弄情,是唐代特有的一道文化风景。白居易的《琵琶行》,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感慨,从中也可窥见到唐代文人忘形闺帷的浓郁时尚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失意     
人总是要面对失意的。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和学习。你都必须面对失意的考验。纵观古今,曾经失意之人不胜枚举。司马迁在监狱中著就了《史记》,曹雪芹在家道中落时完成了千古名著《红楼梦》,贝多芬在极度贫困中创作了不朽音乐《生命交响曲》,邓小平有三起三落,连十四岁的王勃也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深沉感慨。朋友,也许现在你正处在失意当中。面对失意,我们根本不必在放在心上,因为它是有许多好处的。失意好。失意催人成长。失意时,我们不被关注,不被重视,没有了得意时的被人恭维和吹捧,没有了推不…  相似文献   

15.
得意忘形之事,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在得意忘形之后,痛苦必然接踵而至.然而,我要说你在失意时,也千万不可忘形!诸如考场失误,友谊破裂,遭受打击,受到冷落……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道由于其动机有异 ,在面对“隐”时有不同的指向和表现 :儒家因以之作为不得仕时的权宜之计 ,故隐去时免不了那种欲去还留、难舍难分的失意情怀 ,而道家呢 ,因其主动 (至少主观上不无此 )选择 ,指向生命的自由逍遥而不无“得意”。同时 ,由于儒道同样面对无道现实、同样追求个体精神的自足 ,所以又最终走向了合流。  相似文献   

17.
瓦花     
此文闲笔不闲,浪墨不乱,多侧面凸显主旨。第2-3自然段中的“犹如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和“在一座古民宅旁驻足,欣赏她古老的风姿”,不是写“闲逛”,而是为“瓦花”的出场亮相奏响开台锣鼓;第5自然段中的“那年,我游览一座古刹”,不是“散乱”,而是对第4自然段中的“瓦花”“精灵”展开描述。但是,最后一段中的“也不属于现代”应删除——忌在写得“得意”时“忘形”!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自古以来,“士多悲秋”。马致远面对“夕阳西下”,慨叹“断肠人在天涯”;杜甫登上衡山。凭高望远,道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面对“晴空一鹤”,却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冲霄豪情。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之秋,一扫历代文人官场失意之愤、得意之喜,喷射出的是如火如荼的激情和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19.
吴佩孚其人,以高自标榜而著名,不论是他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总是骄矜高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吴佩孚高自标榜的口号是他的“三不”,其具体内容是:“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依当时的观念“不聿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后来他把这一思想溶入  相似文献   

20.
郑辛遥 《高中生》2013,(9):13-13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变形,做人按原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