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段精辟的文字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  相似文献   

2.
课文,是一篇篇例文,向人们传递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信息.作文,则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效,作文难的现象还时常困扰着师生.教师就应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3.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地让学生有目的朗读课文,如:“课文写了杨梅的什么特点?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想,归纳出“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教师再询问“哪部分是写形状.哪几个自然段写颜色.哪儿写味道?”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划一划,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样.既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以读促思.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引导学生去研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即文章的形式是怎样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语言形式之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追求之一。“研究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是对文章遣词用句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即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正如崔峦老师说的那样: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魏蓉开 《新疆教育》2012,(20):155-155
我认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悟“语言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领悟并掌握“语言形式”,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凭借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读懂课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围绕这…  相似文献   

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0.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11.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根据本人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不谓呼有两个途径:写前指导;写后讲评。写前指导,是指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写之前的临场指导。大纲指出,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写作的愿望,理解题意,明确作文要求,展开思路,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概括起来讲,作文指导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为什么写”,就是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写什么”,就是开拓思路,选择材料的问题;“怎样写”,就是解决布局谋篇,表达方法的问题。作文指导大致同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就内容上来说,是莫泊桑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生动.拜福楼拜为师,三次向他求教,最后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我在自己研读了课文之后.觉得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求教的经过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如“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善于表达”及“画家的手法”等。思考之一:课时划分要合理初次备课时,总在思考着应该把莫泊桑三次求教的经过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一开始想从课题人手,以“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求教,每次为什么而去”这个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明白福楼拜三次都是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确定这个主问题之后,想引导学生从福楼拜的语言中去体会,设计了你从“福楼拜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的问题。想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是:第一次请教,感悟“坚持观察”;第二次请教,感悟“仔细观察”;第三次请教,感悟“善于观察”。可是自认为以“观察”去统领教学的我忽略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时的划分。为了表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就只要解决字词吗?这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把三次求教过程全放在第二课时的话,第一课时也就只要让学生读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就可以了。思之再三,决定遵从课文内容,遵从学生学习实际来合理划分。想清楚了这点,我就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以“第二、第三次求教”作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课文,是一篇篇例文,向人们传递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信息。作文,则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效,作文难的现象还时常困扰着师生。教师就应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4.
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往往从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入手,并且重点放在“多角度地研讨精彩片断”上,至于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往往被忽略。这样,学生不仅不能进入作者.就连作品也不能完全进入。哪里还谈得上走出作品、走出作者呢?不进入作品和作者,课文的典范性就打动不了学生,也就不能推动他们走出作品、走出作者,去深入生活,占有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师:刚才大家浏览了课文,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飞”说明了什么?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速度很快。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时间很短。师:说得很好,课文写夺取沪定桥的经过是从两方面着手的:“飞”——“抢时间”,“夺”——“攻天险”。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沪定桥?最后结果怎样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结构层次。)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出分别写“飞”和“夺”的段落。(学生依板书迅速找出。)师:(放灯片,出示题目)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攻夺沪定桥?生;:因为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沪定桥,只剩24小时了,而红军…  相似文献   

16.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初中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文章的结构必须完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开篇点题;叙事、写景后点题;结尾呼题,点明文章主旨。应解决的问题之二是让学生明确“要写什么(记叙文是写人还是叙事、议论文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这是选材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某方面的写作素材罗列出来,让这些素材跟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套近乎”,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近乎的素材越要详写,写具体。因为只有这些素材,才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作文材料,也是突出作文主题的材料。这也就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应解决的问题之三是“怎样写”,这是关系到语言表达、谴词造句、语法修辞、逻辑顺序的问题。在指导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描写形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多角度设喻;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写人物时,宜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这些问题也是阅读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渎课文。2.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从中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复习生词。3.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我”家门前的开了很多红艳艳的月季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似文献   

19.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解决写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讲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有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往往形式单一。读了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方式偶尔用用未尝不可,但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