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2.
《三言》、《两拍》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小说史上使得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的阶段,而且在市井间行世也颇捷。据明人叶盛的《水东日记》所叙当时的情形:“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玉、蔡伯喈、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痴情女妇,尤所酷好。”以《拍案惊奇》言,“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初刻拍案惊奇》的封面,还刊有书商安少云  相似文献   

3.
<正>《灌园叟晚逢仙女》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名作。白话小说初盛于宋,再盛于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于明天启(1621—1627)时,因“贾人之请”将其所搜集的古今小说选一百二十种先后纂辑成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后人简称为“三言”。它是我国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总集。《灌园叟晚逢  相似文献   

4.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课的自读提示言:“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其括号中的文字已表明:《古今小说》即“三言”的总称。笔者认为,所说欠妥,值得商榷。 查有关资料可知,《古今小说》  相似文献   

7.
捕捉世态人情、展现市井生活的自然本色、绘制一幅近代意识的世情画卷、张扬近代色彩的人本意识、还原世情社会的生活本质,世情小说《金瓶梅》以其反映市井社会的务实态度,开辟了小说审美艺术的新境界。《金瓶梅》将注重传奇的传统小说模式引向凸显写实的小说创作新领域,推动了小说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警世通言》是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三言”中的一言,是一部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的世情小说。在《警世通言》中,不仅有表现侠骨义气的作品,也有宣扬封建道德的篇章,更少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9.
《剪灯新话》是明初文人瞿佑的一部小说集子,分四卷,加上附录共22篇,大多通过烟粉灵怪故事,触及元明易代之际的社会动乱、政治腐朽与人民苦难,并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等。作者在文辞上,上承唐人笔记风情,下开《聊斋志异》之先河,对以后的“三言”、“二拍”与戏曲传奇以至对  相似文献   

10.
“三言”市民意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冯梦龙所编《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这三部书,集宋、元至明天启年间白话短篇小说之大成,在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三言”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余万言,由于它们作者不一,时代参差,内容复杂,格调迥异,故文学史和小说史往往把它们分解为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分别进行论述;而一些专著,则多从考证其中各篇作品撰述的时代,以及追溯故事的渊源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这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但“三言”毕竟是  相似文献   

11.
肖佩华先生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抓住中国市民社会的“市井”特色,并以此为参照概括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市井”式特征。该书选题新颖、角度独异,富于原创性。篇章结构合理,材料丰富,史论结合,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实在、恰当。在学术上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是一部什么书?问世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世的晚明之时,有“淫书”之说,“奇书”之谓,看到过抄本的沈德符说它是一部“指斥时事”的书,为《词话》本作序的欣欣子认为它“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清初的张竹坡把它称为“第一奇书”,“是部惩人的书”、“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清末民初有人说它是“真正的社会小说”,其“声价”“当不下于《水浒》、《红楼》”。鲁迅先生二十年代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人情小说”之类,具体称为“世情书”,算是一家之言。我认为,《金瓶悔》就题材而论,是由家庭生活、市井风俗生活、经济生活和官场生活四个系列构成;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内含及其价值。从它所蕴含的独特的政治价值去观照,应是一部政治讽谕小说。这一点虽有人简要提及,却少有系统阐发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在揭示晚明社会诸多社会现象的同时,深入地、细致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晚明女性文化和心理不可多得的材料。其文化价值不仅开中国市井小说之先河。而且影响了中国人对文学作品审美对象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5.
《云翠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各有其侧重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等几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聊斋志异》、“三言”的优劣也略加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各自的秀色。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是三部书、120篇小说的总称。《三言》中多数作品是冯梦龙在前代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在加工、整理前代小说的再创造过程中,冯梦龙融进了大量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以往小说表露出的妇女观有意无意地作了修整、变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19.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镜象化是中国化史上一项独具个性的内容。其中《太平广记》的镜象故事就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化现象。本从“鸾鸟双鱼、阴阳和合——镜鸾与婚恋主题”,“耀通三界、光照天地——镜媒与神仙主题”,“镇邪去恶、降生吉祥——镜异与灵怪主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言小说中镜象化的类型及其化意义,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