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5,(3):101-108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分析了当前儿童数学游戏设计忽视数学思维培养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特点为基础,结合"核心图"游戏模型和多元表征理论,提出利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游戏设计模型,并从核心机制、规则、道具、角色等几个方面设计了数学思维启蒙游戏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数学游戏,不仅可让学生感觉数学有趣、数学好玩,而且能让学生玩出"可能性",进而深刻理解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纲要》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从内容的选择上、活动导入的形式上、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尽可能做到"生活化",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渗透游戏精神等是贴合儿童、贴合教育的.在游戏中、在玩中,学生有90%以上的内容能够内化为技能,被学生有效掌握.“数学游戏”让儿童沉浸在有趣的数学复习之中,欲罢不能,由此提升了数学复习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正>好的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的三个不同境界。境界之一——"入乎其内"的"情趣",学生愿意学数学。学生不喜欢数学,往往是从听不懂开始的。教师要努力使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可感性,让学生不讨厌数学且有学好数学的情趣。境界之二——"沉乎其中"的"兴趣",学生喜欢玩数学。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那我们就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玩"  相似文献   

6.
以生动的、有趣的课堂案例诠释个性的教学追求。数学学习是讲究感觉的,教学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数学感觉"。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课堂上,数学游戏可以赋予儿童灵性,增长儿童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儿童在游戏的自由王国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道德教育如能在"玩"上下功夫,使学生了解"玩",学会"玩",能在"玩"中寻趣,"玩"中求知,"玩"中发展,则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活化作业设计的四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儿童游戏的角度设计I.S.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就不应当吝惜糖。"因此,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设计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数学游戏。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  相似文献   

9.
正一不论当教师、做校长,还是做行政官员,我都希望中小学教育教学从"好玩"走向"玩好"。"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能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初为人师时,我没有什么数学教学经验,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错,这主要缘于我的"每课一趣"。所谓"每课一趣",就是每节课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一个以上的数学游戏,  相似文献   

10.
洪建林 《教师》2019,(15):52-53
人,游戏者。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游戏让他们真正成为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机融入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育学生的游戏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达到高效境界,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适应儿童天性。结合学科特点,教师应真正做到:趣味性、启思性融为一体,形式、内容有机统一,过程、结果相互兼顾,自由、规则寻求制衡,从而优化实施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数学游戏,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数学教学。教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末做游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运用"游戏"导引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够让儿童获得难忘的学习经历、深刻的学习体验.实践中,用"游戏的思想"指引教学,从"游戏的视角"分析数学,用"游戏的精神"引领儿童,用"游戏的常模"活化课堂."数学游戏"寓"学"于"玩",让儿童数学学习洋溢着快乐.  相似文献   

13.
周辉 《考试周刊》2014,(19):189-189
<正>游戏是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而在儿童游戏中,如果没有规则行为的约束,则没有游戏可言。"游戏的本质特征是规则",因此,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价值和特殊意义。一、游戏秩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屡见不鲜,幼儿总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而儿童时代,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段快乐时光,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里,父母跟前撒娇、美食;无忧无虑地玩耍,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愿望,也是每个孩子最大的人生享受.所以为了使孩子们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能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就很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成分,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数学游戏是有一定目的的,一般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它为学生的动口、都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的条件.把游戏精心地安排在数学教学环节中,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都得到协调发展,非常有效地规避了数学学科本身枯燥无味的弊端,使数学也成为学生乐学、愿学的有趣学科,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普遍的活动.广义上讲,游戏是人类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儿童是自由者、探索者和游戏者,这是他们的天性、本义和生活方式.儿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游戏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游戏"的特征 (一)形象性 从数学角度来看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需要借助一个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来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问学生:"1/2+1/2=?"学生回答不出来,但如果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想一想:半个饼加上半个饼是几个饼?他们却能很快回答出来.因为此时,学生将2个1/2与2份半个饼联系在一起了,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计算.可见,数学游戏就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事例或生活情节来表现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指出,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儿童是个整体,他接触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整合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和游戏化、综合化就像窗口,让我们可以尽情地瞭望数学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占有着极大地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旦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就很容易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知识。游戏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从游戏教学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策略的四个方面,即:以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数学与学生的动手动脑相结合;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充分发挥数学游戏的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拥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儿童酷爱游戏,把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数学游戏,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好玩""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既能"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又能使"脑筋敏锐",所以他主张"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善的游戏生活"。陈鹤琴还主张将游戏应用于教育,即进行"游戏性的教育,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以此让他们养成习惯"。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语文教学缺乏游戏,表现为"无游戏"、"假游戏"和"滥游戏"。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游戏的加入,这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呼应课标的精神,回应编者的意图。理想的语文教学是:在"教学即游戏"思想的观照下,培育游戏精神,让学生"自由"游戏,"规则"游戏;塑造游戏伙伴,将自己、同伴、文本人物、教师塑造成游戏伙伴;优化游戏的整体设计及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