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不同时期的注释者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浙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对“诚”的理论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宗主,他在《中庸》诚说的基础上,受到李翱《易传》与《中庸》互训方法的影响,援佛道入儒,重新建构了“诚”的理论体系,他沿着《中庸》诚说的致思理路,由天道及于人道,并以“诚”作为沟通天人、连结物我的中心环节,重建了“诚”的宇宙本体论,再由此落实于心性论的层面,论证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至上性、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最后由心性内圣开出经世外王,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东坡《中庸论》三篇,虽为应制之作,然于中庸大旨之发明,独辟新解,其释“诚”、“明”之论,立说异趣,殊堪深究。兹特举数端以明之:  相似文献   

8.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9.
饶双峰是朱子后学中最为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所关注者。针对《四书大全》所收饶双峰《大学》《中庸》解,王船山集中于与道相关之概念展开批判性诠释,以“忠信即道”反驳双峰“忠信之外有道”;以“道者率乎性,诚者成乎心”的道、诚之分批评双峰“诚即道”的诚道合一;剖析知与道、人道与天道、圣德与圣道、鬼神与道之关系,并就戒惧、慎独、敬等修道工夫对双峰说加以辨析。船山对双峰的批判解析上溯朱子及元代朱子学,体现了对朱子后学思想的重视与吸收,显示出双峰对船山思想的积极影响,表明船山学同样建立在层累式诠释朱子《四书》思想的基础上,而具有浓厚的朱子学底色。研究补充了对《读四书大全说》核心内容朱子后学之评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船山学,把握朱子学传承发展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0.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1.
《玉台新咏》大致成书年限是在中大通三年(5 31年)至大同元年(5 35年) ,联系徐陵这段时间的行年事迹、《玉台新咏序》及中大通三年发生的有关徐扌离的宫体事件,推断《玉台新咏》成书于中大通三、四年间及不收徐扌离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八旗诗史案     
以满族为中心,兼及汉军、蒙古的清代八旗文学集群,成熟于康熙朝前三十年,升华于乾隆一朝。康、雍、乾三朝"盛世"交替之际的权力争斗中,宗室族众备尝生死荣辱,从而与汉文化中深厚累积之人生理念、生命体审相撞击,成为横逸于皇权藩篱之外的丛丛寒花。本文在对顺、康至嘉、道数朝八旗人文态势生成史程与内因的架构中,以顺、康之际的高塞为先期范型,继以雍、乾时期的恒仁、永忠两代诗人为典型个案,抉示八旗诗群的沉痛心史及实质,从而提出文学史中被轻忽的一个命题:八旗文学应自成专著,其中以诗一体言尤可独撰诗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和王晓毅先生《王弼评传》中有关高平陵政变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魏晋递嬗背后没有明显的政治文化之争,高平陵政变背后也无显明的思想文化之争,从而揭示出:经过两汉近400年将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儒学已经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思想文化。因此,高平陵政变的双方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其相同处都远大于相异处。  相似文献   

17.
中有处中、时中、中和三个涵义。处中指未发的心灵状态,有先验性和形而上学性;时中既指人随时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合乎正道的方法,也指人对正道的持守;中和是理想。庸在理论上和中是一体的,尽管文字上不同。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概念是相异点多于相似处。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南朝刘宋时代的地记《永嘉记》,今早已亡佚,唐宋类书屡见征引。但关于其书作者,学界看法不一。文章经考证提出:《永嘉记》的作者是郑缉之,并非谢灵运。《太平寰宇记》或误题谢灵运《名山记》作《永嘉记》。郑缉之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  相似文献   

19.
陈锐词学思想与常州词派词学理念迥异,其推尊柳永,重字句、协韵与守律,且填词较好地实践其理论主张。不惟如此,柳永词谱之功与婉约风格受到陈廷焯、郑文焯、刘熙载、王国维以及朱祖谋等词学家的青睐,反映了柳词经过清初、中叶传播的沉寂之后于晚清民国再次进入词学家的接受视野,亦体现了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