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何作图题的时候,往往会有上课时能听懂,在做作业时不会写作法、不会进行分析的困难。推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不能符合初二学生的水平,忽视基本训练,提过高要求,使学生产生了几何作图难学的错觉。事实上几何作图题的学习是最能使学生感到兴趣与满足求知愿望的学习。下面谈谈我对这段教材应该如何教学的一些看法,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几何部分的指示:几何教学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研究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性质并应用这些性质解计算题和作图题;在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大纲又指出平面几何部分应教会学生用轨跡法、相似法以及代数法来解有关作图题,它们都是结合着几何课程每一部分学习的;在解较复杂的作图题的时候,应当对同学讲明解题的各个步骤:分析、作图、证明和讨论,并在教学作图题的各个步骤过程中达到巩固有关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仅用直尺作图是指只能通过无刻度的直尺画直线来完成作图,它是尺规作图的拓展与延伸.仅用直尺作图通常有两种类型:网格背景作图和几何背景作图.本文主要探讨几何背景下仅用直尺作图.初中阶段几何背景通常有三角形、特殊四边形、圆、正多边形等,涉及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轴对称、中心对称等丰富的知识.因此,几何背景下仅用直尺作图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适当渗透仅用直尺作图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力.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的一些性质、线段的黄金分割、相似三角形(多边形)、位似形等都是“相似形”的基本内容,在学习“相似形”时,同学们要掌握有关重要的内容,如: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成比例、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位似图形L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等.本讲主要是应用相似三角形、多边形、位似形的判定和性质来解决与比例线段或角的大小判定等有关计算、证明作图等问题.同学们要学会用观察、分析、类比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能有效地寻找和借助“中间比”这个桥梁,力求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合情推理”.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经常遇到一类与相似有关的难题,如果运用四点共圆来证则是手到擒来的事。就需要补充这一课外知识点(浙教版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一定理)。如果直接嵌入,则即会让学生感到突兀,也会让我感到有生搬硬套之嫌。思虑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回归课本,从浙教板九年级上第92页的一个例子入手。经过对该题的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不断咀嚼,竟发现了许多有用的结论,也深深体会出到编题者的智慧与用意!  相似文献   

7.
证明线段成比例是初中几何中的一个难点.一般学生都知道运用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证明两三角形相似的办法去加以证明.但对一些看上去较为复杂的题,因找不到相似三角形及比例关系而感到无所适从.现谈谈几种特殊形式成比例线段题的证法.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几何证明题中,寻求结论的办法较多,可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相似,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来证明。可有些几何题,就已知图形而言,利用三角形、四边形性质都无法直接作出结论,需作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作辅助线本身就难于下手,特别是对证明不等关系,即证一边等于两边之和,大段等于小段的几倍,小段等于大段的几分之几……看到这样的题学生往往会失去信心。对此类题可用割补法作辅助线,引导学生解题,培养学几何的兴趣。现举例说明于下:   一、证明线段不等的平面几何题   例 1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相似文献   

9.
……我的确在背后说过您的坏话,我是多么的无知、幼稚!当我得知有同学告诉了您时,我心里是多么紧张呀!毛老师将会怎样惩罚我呢?可是出乎意料,您宽恕了我,热情地帮助我,这更使我感到羞愧不安,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我对不起您呀!……一个坏学生×××当我翻出这张泪痕斑斑的字条时,五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中重要的证明模型之一,它主要描述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其中对于不同的三角形的相似模型可以归纳为“A”字形、子母型和一线三等角型.本文对这几种数学模型进行归纳,并列举例题进行讲解,以期帮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1.
<正>位似变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变换,是相似变换的延伸和深化.位似变换具有很多重要性质,在求轨迹解作图、求函数解析式、几何证明中,位似变换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利用位似变换的性质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利用位似变换的定义和定理可以很快判断出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形.一、位似变换在函数中的应用利用位似比、位似中心及位似图形的性质求函数解析式,既简单又方便.  相似文献   

12.
位似变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变换,是相似变换的延伸和深化.位似变换具有很多重要性质,在求轨迹解作图、求函数解析式、几何证明中,位似变换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利用位似变换的性质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利用位似变换的定义和定理可以很快判断出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形.一、位似变换在函数中的应用利用位似比、位似中心及位似图形的性质求函数解析式,既简单又方便.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学生作图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比过去的统编教材,增加了不少作图的练习,并适当提高了一些要求。如增加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按所给条件画三角形等。在讲画角、垂线、平行线及根据所给条件画三角形、长方形时,增加了结合图例明确给出作图步骤的内容。如何完成好新教材新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作图技能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呢?我在认真学习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着重抓了如下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方形网格不但是一种有效的解题工具,也是一种很好的编题图形.应用网格的特点和隐含条件,可以编出一大批关于无理数、关于图形的,有丰富变化的,有实践性、应用性的题目.可以考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相似和位似、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作图操作探究的功能;利用正方形网格还可以以格点在几何图  相似文献   

15.
几何中的作图工具是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用这两种工具来作图,称为尺规作图.解几何作图题,就是利用基本作图,按尺规及其用法进行其他作图.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作图之前要先作分析,寻求作图的途径.怎样分析呢?其过程大致如下;(1)假定要作的图已作出(草图);(2)由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找出解决作图的关键所在;(3)探求关键处与条件的关系.现举例说明如下:例1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及这边上的中线和高,作三角形.已知:线段a、m和h.求作:△ABC,使它的一边等于a,这边上的中线和高分别等于m和h.分析如图1…  相似文献   

16.
<正>无刻度直尺作图不同于传统的尺规作图,它只能用来画直线、射线或线段.在作图时,关键在于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确定与题意相符的两个点或一个点(另一个点已知),再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基本性质即可.本文通过江西省近几年中考卷中的一些实例和原创题,谈谈如何仅用无刻度直尺解决与三角形,特殊四边形,正多边形以及圆有关的几何作图题.一、与三角形相关的作图在三角形中作图时,常常需要从设问出发,挖掘图中隐含的线段、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三角形  相似文献   

17.
在探求结论是等积式(比例式)的几何证题时.若能根据题设和图形特征,恰当添加辅助线巧构相似三角形.借助其特殊性质,往往会使得某些看似无法解决的几何证题迅速找到解题途径,直观易懂,简捷明快.这样不仅能使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略举几例加以析证.  相似文献   

18.
<正>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它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既是研究封闭图形的开端,又是研究相似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准确找出组合图形中符合已知条件的三角形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尝试运用分离图形的方法准确找出要证明的三角形,进一步分析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特点,对大量三角形全等的题  相似文献   

19.
作图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注意几何教学,初步认识作图法要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首先要把作图练习贯穿在几何知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作图的思维方法。 1.抓住几何作图法教学要点:①要注意作图工具的正确使用;②要掌握作图的基本步骤,使学生懂得  相似文献   

20.
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题是几何解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能在复杂图形中迅速找出(或构造出)相似三角形,又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本文从自己的教学体会中,通过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奥秘,去探索解决平面几何证题中有关这类问题的途径,从另一个侧面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