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 (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两种负荷的迭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潜能,从而显著增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快速提高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高原运动训练由于缺氧会给人体生理生化带来影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必须有能量的供给方可进行,而能量来源于代谢物质的氧化作用,但是,体内各种化学变化仅在代谢物质的氧化作用进行时,才放出能量。由于高原低氧环境,氧的供给不足,给机体物质代谢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就二大营养物质在缺氧情况下的代谢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能通过一些机制提高运动成绩。与此同时,进行训练的高原环境又会产生降低VO2max和训练负荷的负面作用。相对于平原,在高原环境中其基础训练的强度较低,氧耗量较小(较低的绝对负荷),尽管心率相似,但生成的乳酸值较高。在高原训练中,间歇做功练习以较低的绝对负荷进行,期间伴随着较低的最大心率和血乳酸浓度。如果加强机体的营养补充,则可能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如机体的铁储备正常,则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数量将增加)。因此,在高原训练中,高原习服、缺氧练习和/或营养补充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5.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营养与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连世 《游泳》2000,(4):6-9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 ,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 ,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 ,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 ,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 ,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因此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手段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机体的刺激深刻 ,可望得到超量恢复 ,提高机体的机能储备。通过高原训练 ,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机体抗缺氧和耐酸潜能及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高原训练也可以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的特点是: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训练。使机体血乳酸达到平原训练不能达到的水平,以提高机体无氧酵解和耐酸能力。同时,缺氧刺激骨髓血液有形成份再生及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使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机体携氧能力增强。因此,下山后在高原效应期间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高原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求从高原训练中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及训练负荷的关系对平原自行车队的高原训练强度做定量化探讨,并在此础上初步提出平原自行车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强度的安排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规律提供有关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以平原自行车队15名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结论:1.经最大摄氧量和通气阈的初步测定,短时期适应平原运动员在2300m高原进行极量运动时较平原下降20%左右可以理解为高原训练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强度约为20%。2.由缺氧负荷约为20%,平原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强度与平原训练强持平…  相似文献   

9.
游泳项目青海高原训练期间血象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名平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表明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机能水平的改善;平原游泳运动员的W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有所增加,提示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血小板会出现下降。建议对平原游泳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应以高原训练的目的和安排为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定,在正常范围内与训练密切相关;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对平原游泳运动员应加强免疫机能的监测,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特殊的环境会对机体产生缺氧的刺激,这对耐力项目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然而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对热能和营养素的需求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应该针对性的补充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以及一些营养补剂.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中的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近年来在俄、英、美等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是利用专用仪器——低氧仪,使受试者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低氧混合气体,人为地造成缺氧条件的练习。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一种模拟低氧分压训练,以类似高原训练的缺氧刺激,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性生理适应,全面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血液运氧能力以及骨骼肌的代谢能力。由于它和常规的系统训练穿插进行,密切配合,完成了平原条件下的“高原训练”而倍受国外体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待续)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自本世纪50年代,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在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文从训练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国内外高原训练的发展情况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的一般规律可归纳为:①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一般在2000米~2700米之间,这一高度既能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又能达到适应和提高人体耐受缺氧的能力;②高原大气压降低而引起空气中氧分压减小,通过高原训练,运动员能增强在缺氧环境中的耐受力;③高原训练时间以3周为宜,返回平原练3周,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第21天表现出来;④我国开展高原训练,尚须加强对高原训练的认识,配备必要的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队伍,增加高原训练的次数,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和解决高原训练的经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在我国田径项目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必修课”高原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吸氧量和血色素浓度提高,增强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5.
游泳高原训练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兴 《游泳》2003,(6):10-11
游泳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为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运动员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缺氧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本身是一种刺激源,其气压低,含氧量少等一系列外环境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在此环境中对机  相似文献   

16.
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营养与补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碳水化合物是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中、长跑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既要克服缺氧的客观因素,又要克服能量的大量消耗。为了防止能量的尽快耗尽而引起的过度疲劳,就要求人体及时地补充一些人体内耗氧少而且能及时供给能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因为人体分解...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冯连世 《体育科学》2005,25(11):F0002-F0002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高原训练本身也存在不利于恢复、难以掌握适宜的训练强度等至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自海拔高度2240米的墨西哥城被选为第1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以来,运动专家对运动员山地训练问题极度关注。从那时以来,体育成为进行缺氧活动研究的重要领域。开始,专家们的兴趣局限在山地条件下的适应问题上,因为人们明白,吸入气氧分压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对其承受的运动负荷,以及对机体各重要系统产生影响。但是从山地研究和人为缺氧训练得到的实验结果,以及从1968年奥运会各项比赛成绩分析中,使人们对自然和人为缺氧训练的兴趣大大提高。人们把缺氧训练不单独看作是顺利参加在高原进行比赛的一项因素,更把它当作参加平原地区比赛,有效动员选手潜能,提高适应水平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