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机房管理中如何巧用GHO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机房管理中,往往会因硬盘软故障而导致一些机器无法运行。这时,可从另一台能正常运行的计算机上卸下一个标准硬盘,用硬盘对拷的方法,将标准硬盘的内容拷贝入有软故障的硬盘,这样就能使原来有硬盘软故障的计算机恢复正常使用。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涉及到装拆机器,比较麻烦。如果机房的微机是联网的,而计算机配置也基本相似,那么,用GHOST软件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此问题。具体方法介绍如下:制作一张网络启动软盘(一)制作WIN95/98启动盘的方法为,在桌面上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增加/删除程序”→…  相似文献   

2.
对普通电脑用户而言,实现软盘的整盘复制拷贝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DOS、Windows、UNIX等各种操作系统下的软盘复制拷贝专用软件、工具随处可见,可帮助大家实现软盘与软盘之间的复制与拷贝。但是,要实现硬盘与硬盘之间的整盘复制与拷贝,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而在现实中,由于硬盘升级、硬盘备份、硬盘操作系统迁移、预装机等很多原因,我们常常需要将一个硬盘的整盘内容全部复制到另一个硬盘上。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笔者将硬盘整盘复制拷贝方法整理介绍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在复制拷贝前,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首…  相似文献   

3.
Binger:大家好!这次我们接着上期继续谈谈有关电脑病毒的话题。我们先来说说电脑病毒的传播途径. 菲菲:好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拷贝文件、传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方式进行的。而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1.硬盘:因为硬盘存储数据多,在其互相借用或维修时,将病毒传播到其他的硬盘或软盘上。2.软盘:软盘主要是携带方便,早期网络还不普及时,为了计算机之间互相传递文件,经常使用软盘,这样,通过软盘,也会将一台机子的病毒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特别是我国又面临着加入“WTO”,挑战和机遇必将更加严竣和突出。面对这种局面,我国“经济定位”必须是“安全与机会并重”,要实现这个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企业家队伍已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本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几年来,通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卓有成效的开展培养、培训教师工作,探索出“培研电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基层校传递更多的信息,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能否及时获取最好最新信息,必须重视信息网络建设。两年里,该校在互联网上下载教育信息 400余条,发往各地的电子邮件 300余件,为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本校的教研工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起到了准确、快捷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不仅提高…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正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正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正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正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在叶圣陶看来,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可见,行为习惯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相似文献   

7.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语文教学是一种接受信息与使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对信息及其传递进行控制,因此把控制论的某些原理、方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  相似文献   

8.
远近 《职业技术》2004,(6):55-55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你没有丢失过数据,你不会理解数据的重要性".就UNIX而言,其备份的常见方法是每天下班之前,系统管理员用软盘或磁带把数据拷贝一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LAS)充分考虑到用户的计算机水平,特地在V5.0版中增加"数据拷贝"功能;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简化备份手续,省去了用户键入的冗长拷贝命令.但也存在两个短处: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常把信息狭义地理解成计算机或网络中的信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等侧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于是常因其巨大的存储、高速的传递、便捷的获取而武断地认为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最发达。我认为,单方面地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信息技术的本质和更全面地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要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关键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从广义上去理解什么是信息;二是善于区分信息与知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常把信息狭义地理解成计算机或网络中的信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于是常因其巨大的存储、高速的传递、便捷的获取而武断地认为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最发达。我认为,单方面地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信息技术的本质和更全面地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要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关键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从广义上去理解什么是信息:二是善于区分信息与知识的差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甜蜜的回忆     
认识《宣武教育》编辑部的老师们,要从刚到十五中工作时说起,那时的编辑部里办着一报两刊,我的同事乔老师在交接工作时说“每月都要写校园信息然后送到编辑部去。”这样,除了教学任务外,写信息,尤其是给《教育信息报》写信息一度是我课余工  相似文献   

12.
吴斌 《青海教育》2006,(5):53-53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一、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我校从1998年底建成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拥有1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全校共计50多台奔Ⅲ550以上配置的计算机,而且宽带进校,实现互联网,每个教研组和4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普雷西设计了第一台教学机器,开创了电子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的记录。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运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给予教师无穷的“魔力”,教师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为学生吸收新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要想真正学会游泳,只在浅水池是不行的,必须去深水池。同样,学生要真正获得信息素养,一定要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游泳。如果课堂上只是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等同于把学生放在“浅水池”,效果自然不会好。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作为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应从多角度、多层次人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认真耐心地研读学生这本书。不论教师按怎样的设想去研读,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学生这本书读“活”,切莫往“死”里去看。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信息化”。1986年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的位置上,并把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同时解释信息运用能力是指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能力。日本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使用计算机教育→培养信息运用能力这样一个“信息教育”概念的变迁过程。1997年10月,日本在“关于适应信息化推进初中等教育信息教育的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的第一次报告”中,把信…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慢”中享受喜悦。一位女作家去买花,卖花的老人把她要的二十儿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子包扎。  相似文献   

18.
美国自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到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据2000年6月的统计表明,美国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有72%的教室接入互联网,平均约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9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英国政府规划到2002年,学校里每4名学生要有一台计算机。1998年初法国教育部长宣布了该国制定的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了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着力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和操作微机的水平,旨在发挥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并制定了在2000年使法国初中生达到16人一台计…  相似文献   

19.
在软盘作为计算机移动存储重要载体的时代,人们面对无法识别的软盘时,常常采用的方式是“格式化”。 “格式化”的方式简便而有效的让软盘回复到能用的状态。不想一一面对我们不想要的文件时可以格式化,软盘不听使唤时可以格式化。  相似文献   

20.
陆星 《语文天地》2009,(6):31-32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苏轼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