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必然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实现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变革,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物化”领域向“人文”领域拓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闫艳 《教育导刊》2014,(12):13-15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之“应是”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为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所是”不清则会出现“应是”不明。本文通过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追问及反思,为澄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及创新取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载体和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微”课堂、校园“微”文化建设、服务型“微”平台建设、班级“微”管理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全方位互动,改变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单向度教育范式,促进教育双方的深度互动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  相似文献   

4.
学科评估是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一直以来发挥着“以评促建、以评促升”的功能。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指标纳入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这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在梳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表达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按照坚持系统设计、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内涵式建设的基本原则,重构以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为一级指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框架,回应学科评估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改革走向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虚”走向“实”、从“单”走向“合”、从“散”走向“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的原则,才能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注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位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面临范式转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应当更加鲜明地坚持中国立场、拓展世界眼光、强化问题意识、张扬学术思维、注重科际整合。基于新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形态,当以现实问题研究为核心基点,以“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史”(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为主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摆正“人”的位置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下降的关键症结所在,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生命线”的强大功能和作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一是以“拨乱反正”为重点进行改革创新,初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二是着眼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的新要求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灵活多样;三是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现代化和感染力;四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以民族认同观、民族国家观、民族宗教观、民族历史观、民族文化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观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预示着在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程中,应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约式研究”、由“单一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学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由“研究中国”走向“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研究,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基本内容、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其发展思路,有助于研究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本质特征,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系统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从单向研究到辩证研究的发展过程,先后经过了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四个阶段或者四条研究道路的探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铁  王溶泽  王亮 《成才之路》2022,(1):139-141
思政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在审美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思政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力.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思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又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课的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环境、理念等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同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文章从审美教育概述入手,对高校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层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它既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初级阶段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级阶段的转变,又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超越与深化,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的未来创业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通过分析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完善甚至出现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教练技术在企业当中发展的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创新。教练技术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智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多年来没有明显效果的困境,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付娟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2):125-128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机体和功能的一部分,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脉搏,认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今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重要的任务。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围绕中国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读和原因分析;联系时代热点,结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梳理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基本思路和大体方向;最后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作了简单地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微时代下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以适应微时代新环境,改变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微时代的新特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障高职思政教育效果,从而推动高职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职思政教育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