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以"三美论"为观照,结合实例探析"意美"、"音美"、"形美"在许渊冲宋词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再现。在宋词的英译过程中,作者努力传达或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让读者体会到原文在意境、音韵和形式方面的美感,原作的艺术魅力也最大限度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也才能真正在英语国家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余德泉父子合作的黑麋峰长联英译的得失为例,探讨了对联翻译再现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能,并提供了该联的修改后英译本。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韵律严谨、形式独特,其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即使用现代汉语也很难完美地再现出来。而中英文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对等翻译中要做到意美形美音美三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分别从"三美",即"意美、形美、音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古诗英译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就其局限性提出了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作为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尤以意境见长,展现其极致之美。但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意境绝非易事,值得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本文以李煜的名篇《相见欢》为例,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出发,论述译文如何捕捉原文"灵魂",再现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化、再现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创造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吕静 《海外英语》2011,(9):220-221
该文通过对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翻译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其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赏析一篇散文的美,既可以从散文中所蕴涵的音美、形美、意美等这些微观层面出发,也可以从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描绘的意与象、所抒发的情与志等这些宏观层面去体会。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及描述的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深藏在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诠释译者张培基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所蕴涵的这种美学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毛翠 《培训与研究》2010,(11):128-129
酒联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酒文化在中国历代社会生活中广泛深入地发展,使得酒联相对于其他专题对联来说,更是无所不及,多不胜举.本文探讨意美、音美和形美在酒联翻译中的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