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深入自己所跑的战线,是对所有跑线记者的起码要求。试想,一个跑线记者,对自己从事报道的战线所知甚少、朋友不多、线索来源枯竭,这个“线”还如何跑?  相似文献   

2.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4.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5.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6.
《挤“水分”)是记者在会议上抓到的一条“活鱼”。会议报道人们普遍不喜欢。为什么?就是因为太“死”、太“板”。通常是“会议什么时间召开”、“什么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会议认为”、最后“会议号召”等。模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在会议报道中最为突出。所以,记者们往往把会议新闻称为“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7.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8.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9.
报道什么? 11月中旬,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以后,我们作经济报道的记者开了个碰头会,大家觉得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报道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个会上,大家肯定了要进行增产节约报道,但是报道什么呢?没有成熟的意见。有的人主张先宣传节约方面的先进  相似文献   

10.
抓问题 ,是记者(通讯员)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学着抓问题 ,干了几年、几十年 ,还在念叨着抓问题这个词。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的能力而写出新闻精品呢?结合新近评选出来的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本文仅从什么叫抓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抓问题?三个方面作如下探讨。一、什么叫抓问题要搞清楚什么叫抓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 ,你…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12.
冲突:行业分割与报道分工 当记者的见面总少不了问一句:你是跑哪条线的?很多新闻单位都有一些记者,在某个行业泡了几年、十几年,对某一个行业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成为资深“跑线”记者。 如今,新闻单位的部门设置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11月 21日发表一则《请记者集体“会诊”》的报道,耐人寻味.报道说,11月16日下午,浙江省委、省府召开新闻例会.省长万学远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回答三个问题:对浙江经济形势怎么分析?应当着重抓什么?哪些问题今后应当引起注意?你们见识广,会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敞开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先不告诉大家题目,免得大家拿稿来念……”本来是带耳朵来听“指示”的,现在却要大家来“会诊”,与会记者稍一思索便交谈起来.“你说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不少人士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工业报道难搞!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难在“两难”: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处在脱胎换骨式的“转换期”,新旧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思想观念之间或缓或急、或浅或深、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碰撞、摩擦甚至冲突,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难题;另一方面是不少新闻编采人员不适应企业的这种“转换期”,面对企业错踪复杂的态势,有些人深感“力不从心”,即使是专门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也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或者是“抓不住缰绳”的为难之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打开工业报道的突破口,已成为新闻界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宜昌日报》比较早地策划并实施的“本报记者驻厂日记”(以下简称“记者驻厂”)系列报道,则在工业报道方面摸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调集兵力打“集团战”“记者驻厂”系列报道策划实施于1991年7月.在此之前,宜昌日报也抓过颇有深度的单篇报道,但就总体而言,过去的工业报道基本上是以记者“单枪匹马”式的“游击战”为主.这种“小打小闹”的报道方式缺乏事前的总体策划,采写稿件往往很难“打到点子上”.还由于在报道力量上“单兵作战”,难于集思广益,无法形成“合力”,在报  相似文献   

15.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16.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17.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古代的所謂“报”,历来的新聞史家提出了一些說法。但在我看来,却一直有一个疑問:那究竟能不能算是“报纸”?其中哪一些才能算,或在什么意义上才能算是“报纸”呢?一直没有得到惬心的解答。近来对这方面的材料作了一次考索,对一些問題逐渐有了初步确定的看法。这里先对“开元杂报”問題作一考辨,希望得到同志們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20.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