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一个纪录片编导都会有这样的境遇:那就是等我们发现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情值得报道的时候,这个人物或者事件中的许多重要的经历已经过去,也未能保留下相关的图像信息,往往留下无尽的遗憾。面对必须报道的人物或者事件,电视编导常常为缺少相关的图像资料而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采写新闻人物有两个明确的目标,引用鲁迅谈小说创作的话来说,就是“勾灵魂”和“画眼睛”。 (1)“勾灵魂”是关于采写内容的目标,要求记者充分展现出新闻人物所拥有的新闻特性,挖掘出新闻人物能给读者以教育和启示的精神内涵。 “勾灵魂”首先要把新闻人物同一般人物区分开来,把握好新闻人物的新闻特性,通俗地说,就是要找到人物的“新闻点”。 新闻人物往往与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个社会焦点联系在一起,新闻人物都是某个新闻事件的载体,勾画出他们与新闻事件最重要的联系,揭示出人物背后的新闻信息,是采写这类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3.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打赌,甲说,我给你买个非常漂亮的高档鸟笼,凡进你房间的人,首先会问你马什么时候死了,而不会问你什么时候买的鸟笼;乙不信,甲便如约将鸟笼挂在乙房间显眼的地方。果不其然,这天进房间的人都问乙:哟,你的乌什么时候死广?——这就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形成的思维惯性,即通常说的思维定势。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惯性都认为笼是关岛的,有笼必有鸟,笼空鸟必死。平时,这种思维定势也往往在我们采写稿件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成为束缚创新的无形征相。不少采写者面对要报道的事实,往往习惯于用驾轻就熟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军报扩版后,广大通讯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采写艺术,多写好新闻。俗话说“水涨船高”。报纸版面多了,稿件质量要求高了,通讯员只有提高采写水平才能适应,这是不言而喻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通讯员为扩版后的军报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稿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但也有相当多的通讯员,采写水平还不能适应军报扩版的需要,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的精品更是少见。不少通讯员的稿子还停留在写一般好人好事的水平上,不会选典型,不能抓问题,不善选角度,内容干巴,语言粗糙,甚至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有…  相似文献   

6.
人物采访是一个老题目,也可以成为一个新课题。报纸上的人物通讯,是新闻宣传中一种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人物通讯主要是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过去十分强调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上往往也不无偏颇。“主要”之外,还有“次要”。现在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物通讯的题材时也应当宽一些。即不但先进人物要采写,其他各类人物只要具备新闻因素,都可以采写成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7.
人物采写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我采写的新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写服刑人员的。这是特殊的采访对象,所用的采访方法也与一般的采访对象不同,在实践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体会。 法制新闻的采写较一般新闻的采写难度大一些,既要求事实真实,又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准确。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记者涉足的法制领域常常是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汇集点,而这些部门或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又总是受制于某种强制性的规范,处处表现着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严谨性。因此,在法制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对特殊人物的采写与一般新闻人物的采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写不能忽视了细节的描写,在一篇新闻中,细节的描写至关重要,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就是真实、细腻地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进行的描写,也可以是新闻人物的一个面部表情、一个手势、一句话,甚至是人物穿着打扮,也可以是对现场场景、周围环境的描写。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但能弥补鲜活场面的缺失,使读者远离平淡无...  相似文献   

11.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2.
人物消息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理应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相对于时政报道、社会性事件报道,人物新闻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不能不引起广播人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新闻节目中人物消息偏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对人物消息这种体裁认识片面。有的同志一提做典型人物报道,就认为必须采写人物通讯,好像不写通讯就不能将先进模范人物报告给听众似的。二是过分注重信息量,忽视了人物消息。因此在广播中大量的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以及其它时…  相似文献   

13.
博览     
以采写人物通讯见长的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郭梅尼在《时代精神人生》一文中说:我感到,报纸上不少人物通讯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写事件的过程上,只见过程,不见思想,只见技术,不见精神。如写科学家,往往停留在写这个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上,写了许多专业技术,结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不解渴。这里,有个如何看待报纸上宣传人物的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15.
参加人民日报每月的好稿评选,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的稿件,往往能够高票获奖;而落选的往往是那些工作经验性稿件。这不禁让人想起梁衡同志最近所说的颇有见地的一句话:“工作可能离不开机关化,稿件却不能机关化。可惜我们报上大量充斥这些机关化的稿件。”克服稿件机关化问题,应该说,不单指记者的新闻报道,也包括新闻评论在内。一些同志认识上似乎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新闻评论注重的是对新闻事实的主观评说,而不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评论工作者没有必要像记者采访新闻那样把时间花在深…  相似文献   

16.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这种形式早已有之。近年来,由于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喜爱,人物专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人物专访、通讯、消息、特写、散文等有200余篇。我最钟爱的是人物专访,而高端人物更是我常选择的专访对象。在多年采写人物专访的过程中,我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探索,也有感悟。选准采访对象采写高端人物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行业众多,人物众多,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物都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之列。读者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形势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我们选择专访对象的基本标准。西方记者选择专访人物往往…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闻工作者美学思维的形成,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统摄力。感性经验。理性思辨、直觉领悟会在美学的统摄下形成合理的思维搭配,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全在限定的合理范围内发挥最充分有效的作用。它们合并起来,形成的是新闻工作者分析客观世界的综合思维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看问题的眼力;掌握新闻稿件采写的一般方法,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好新闻,如何对一个人人都在评说的热点问题找到自己独特的评说切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它所涉及的不只是新闻工作的方法,而是新闻工作者的涵…  相似文献   

19.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20.
《军事记者》2001,(6):43-44
一个月来,我们收到函授学员陈讲峰写来的十多篇稿件,一一拜读后,觉得他很热爱新闻写作,写作态度严肃,采写的稿件也大都经过调查研究,能抓住问题,且叙述流畅,语言朴实,说明他在新闻采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结合他的稿件,就初学写作常见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