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古时舜帝派鲧去治水,鲧带领着人们速速堵塞水道,其结果非但没能治好,反而洪水越闹越大。禹是鲧的儿子,鉴于鲧失败的教训,决心改变父亲的做法。他废寝忘食,三遇家门而不入,率领着人们疏通河道,完成大规模排水工程,使洪水畅流入海,基本上治服了当时的水灾,变水害为水利。 “大禹治水”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导致失败。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4.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5.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6.
一、对比治水方法,领悟禹的智慧 课文主要是讲禹是怎样治水的,同时也讲了他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就勾画出了写禹和鲧怎样治水的语句: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简单、笼统地说说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然而,我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趁机提问: 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  相似文献   

7.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8.
大禹陵     
大禹,又称夏禹、戎(róng)禹,他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以前的许多书籍都记载了禹的传说。河南登封的千城镇,古代称阳城,是禹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shùn)让禹的父亲鲧(gǔn)去治水。因为他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当,造成了更大的水灾。禹奉舜之命,  相似文献   

9.
祭禹小史     
浙江绍兴,旧称会稽,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出绍兴南门,东南行6公里,便到了会稽山麓禹王山边的禹陵乡禹陵村。禹陵和禹庙就座落在这里,习惯上通称为禹陵。 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史记·夏本纪》说他是黄帝的玄孙。因开创夏国,史亦称“夏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治水英雄。尧、舞时期华夏大地水患成灾,夏族部落的首领鲧奉命治水,9年而水不息,被舜处死。此后舜又举鲧之子禹续鲧之业。禹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知责任重大。他自冀州开始,辗转南北,一改其父“雍防百川”的笨办法,采用疏导之策,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终于获得成功,不但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使浅海沼泽之地重新变成可耕的平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因势利导与沁人心脾李淑湘相传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特大洪水使百姓生存受到威胁,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他认为洪水之所以暴虐,是因为没有受到阻挡的缘故.所以决定用堵塞即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但是,由于洪水受堵没有去路,便以更迅猛的力量冲破堤坝,再次造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历史,总是和龙分不开。于是幻化的故事里,也就少不了蛟龙的身影。传说,当初的大地洪水滔天,鲧奉命治水,他盗用了天帝的宝物“息壤”,用来堵塞洪水。然而洪水并未根治,而盗息壤又事发,鲧被舜帝两罪并罚,命祝融将  相似文献   

12.
正传说在中国古代鲧和禹父子俩都治理过洪水,但由于两人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鲧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洪水来就填土加堤,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堤垮水泻,淹没村庄和田地,百姓遭殃,国家堪忧;其子大禹深究父亲治水之法,发现用堵塞之法治理洪水甚为不妥,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之法挖渠引水,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管理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使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大禹治水”的古训或许对启发我们的教育观念具有现实意义。一、疏浚引导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但还是无功而返。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大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启示:依势造型,…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15.
1.禅让制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在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推行。传说黄帝后,我国黄河流域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尧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尧年老时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他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德才兼备的舜。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捕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舜年老后,又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相似文献   

16.
尧、舜、禹时期在我国文明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典籍中关于尧、舜、禹人格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确认其人格的真实存在。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也可看出尧、舜、禹都是殷商王室的先祖。立足历史文献之上,我们有充分理由证明,尧、舜、禹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血有肉、有卓越功业的圣王明君。  相似文献   

17.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是大禹去治水呢?当然,是因为禹聪明智慧有能力,不过,认真研读历史,会发现大禹治水还有背后的故事。禹所在的部落,在当时算是挺有势力的,所以禹的老爹鲧曾经在尧年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当尧之世,洪水滔天,人民受灾,鲧综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勤死忘身,九年治水,顺欲成功。但鲧过人的才干、直的个性及其部落势力的发展使他同尧舜四岳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鲧反对尧舜禅让更使尧舜决心把他作为政治上最危险的敌人来诛除。于是鲧熔铸神庙礼器做治水器具,成为尧舜以亵读天地祖先神灵的罪名贬之羽山并最终殛之的掩人耳目的口实。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被舜所殛,当是世人的误传和史家的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