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原因分析1.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玩电子游戏出于如下选择:舒缓学习压力,寻求快乐;摆脱孤独,寻求伙伴;寻找自我,满足成就感。虽然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控制上网的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因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而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当然它的形成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类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人格缺陷,使他们更易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和减轻压力,从而得到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久而久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2.家长的盲区。家庭是导致一些孩子网络成…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玩电子游戏出于如下选择:舒缓学习压力,寻求快乐;摆脱孤独,寻求伙伴;寻找自我,满足成就感。虽然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控制上网的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因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而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当然它的形成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继广播、报刊、电视后的第四媒体。近些年来,它以丰富的网络信息、便捷的服务功能和崭新的价值观念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得到蓬勃的发展,并标志着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新兴的科技迎合了众多具有浓厚猎奇心理的青少年学生们,使得这些学生成为其忠实的实践者。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并在学生中成为一种时尚。互联网已成为现代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究竟有何魔力让如此多的青少年学生为之痴狂。原因很简单,上网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著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来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大学生上网的各种表现,从而提出大学生健康上网的对策,以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积极的网络信息引导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含义 网络像雨后春笋般开始进入中国的百姓家庭,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不少人形成对网络强烈的心珲依赖现象,这种现象被心理学界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它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I.Goldberg首先提出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L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简称PIU).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的最新统计,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24岁以下的用户占其中的56%;80%中断学业的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在每百名"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人群中,就有15名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强化中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信息选择能力,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对上网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中学生在绿色的网络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红 《教书育人》2002,(24):26-28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也为使用者布下了一个温柔的心理陷阱。近年来,大学生因触网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诸种不良的影响并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将继续成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其危害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大批网民,据互联网信息中心2001年的一项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18岁以下的网民占了我国上网总人数的15.1%,而对网民职业分布的调查中,“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3%,是所有职业中人数最多的。诚然,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交流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上网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高峰期,他们敏感而脆弱,往往用幻想代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性正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要。电脑网络的吸引力可表现为三点:①信息的丰富性。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信息的来源大到世界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对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课余生活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对学生上网正面引导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充分I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抵制力,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上网聊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为目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旋律 ,一些大学生迷恋网吧导致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调适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是全社会和大学生自己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网络拓宽了中学生的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但网络也给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心理障碍。通过对中学生上网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由于个体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着生理、心理受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下网后总念念不忘,总嫌上网时间少,一旦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就表现出精神抖擞,下网或减少上网时间,则焦躁不安。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把世界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上也游离着许多宣扬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思想的信息,由于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学生对其中的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遭受毒害。针对当前网络文化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德育工作者应直面网络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变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一、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现状分析1.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为了解学生上网情况,我们组织班主任和学生会对本校在校学生进行了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令人深思。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了校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负面问题,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上网用户即将赶超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青少年学生是主体,其中18—25岁的青年人占79.2%,网民的平均年龄为23岁。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使得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做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的重要特征,已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目前互联网已大规模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网络社会,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正在不断扩大。据对我校学生统计,上网人数约占学生总数80%,"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在校大学生上网访问不良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色情信息的现状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提出在校园网环境下促进学生文明上网的对策,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对网络信息的接收和获取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