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亡国之君朱由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毅宗朱由检在明朝灭亡前夕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诸臣的身上。本文用翔实的史料,论证了这一说法的错误。认为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朱由检的举措乖张,致使人心尽丧,统治阶级更加分崩离析,则是明朝终于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朱由检本想求治,而结果却愈乱;本不想亡国,但结果却亡了国。这是朱由检自己导演的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2.
"朕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这是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岁山(景山)自缢时发出的绝单的呼喊!这呼声有着无尽的悔恨、羞愧、无奈和愤懑.在位近17年,尽管自己不分昼夜,以身作则,焦心求治,然而独木难撑天,最终成为失败者.祖宗创下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上,他成了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3.
问:根据常识,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可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不是帝王,为什么也自称“朕”呢?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杨坚曾得意地对群臣说:“前皇世王,溺于嬖幸,废立之所由生。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冖龙),孽子忿争,为亡国之道邪!”可是,且慢得意。首先,你这因“傍无姬侍”而造成的“五子同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隋文帝对她是既宠爱,又惧怕,“每事唯后是用。”无怪乎他五个儿子同出一母——独孤皇后了。难道只有“孽子”才“忿争”,造成“亡国之道”,而一母所生的“真兄弟”就无忿无争,相亲相爱,国运永昌了么?也未见得。  相似文献   

5.
“天下大事”论坛的讨论会正式开始。 版主:大家好!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本论坛要讨论的主题是——回眸悠悠历史,评点亡国之君,从他们亡国的背后,  相似文献   

6.
李密《陈情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课本中将“婴”译为缠绕,由此引中为疾病所纠缠。而“婴”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初生儿”,“婴”既然不是通假字为何会有词义相差如此之大的义项?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孟子〉二章·庄暴见孟子》里“臣请为王言乐”一句,课本注为:“(孟子说)就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这条注释把“言乐”之“乐”训为“欣赏音乐”是似是而非的。文中孟子见于王,话题确实是首先从齐王爱好音乐开始的。但是,孟子通过巧妙设问:是一个人、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很快就把话题从音乐转到了快乐。“臣请为王言乐”就是在齐王肯定了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的前提下,孟子再给齐王讲讲哪一种方式更快乐的问题。孟子“言乐”时,举了两个例子:鼓乐和田猎。田猎一例不是谈欣赏音乐自不待言,即鼓乐之例,虽然涉及音乐问题,但主旨也不是讲欣赏音乐。鼓乐和田猎一样,都是孟子“言乐”时设想齐王取  相似文献   

8.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9.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古人云:“千人之诺诺:木如一士之谔谔。”谔谔乃敢于直言之意。晋正卿赵简子有家臣周舍,立门下三日三夜求见。赵问来意,答曰:“愿为谔谔之臣。”从此,赵简子居与之居,出与之出,周舍直言得失.使赵受益非浅。周舍死后,有一次  相似文献   

11.
亡国的背后     
“天下大事”论坛。 版主:大家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本论坛讨论的是:回眸悠悠历史,评点衰落之君,从他们亡国的背后,我们发现了哪些必须借鉴的弊端。热诚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往往被相类似的事物所迷惑,这是认识世界所碰到的普遍现象。《吕氏春秋·疑似》中指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宝剑名称)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在这里,作者列举了许多迷惑人的相似事物,告诫人们对相似的东西不要轻信。所谓“疑似”,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谈到康有为“百日维新(下简称‘百日’)”期间夺权策略时写道: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皇上曰:‘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廷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曰,‘清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则彼守旧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谤自息矣。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权,而待此辈之大臣,亦祗当如日本  相似文献   

14.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最先出现“主臣”一词,后世学者对该词的解释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考释,证明最通行的注解恰恰是错误的。“主臣”即是“主管大臣”,不是“击服”、表示惶恐之词。  相似文献   

15.
一、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君臣长谈达两小时。康有为把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光绪帝:“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有为从容地回答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7.
喜鹊与乌鸦     
一日,玉帝召集众鸟臣,称有要事共议。众鸟领旨后纷飞至御殿,齐叩拜。玉帝正襟端坐龙椅,俯视众鸟曰:“为彰显我天庭皇恩浩荡,替世人预知福祸,以避凶化吉,朕拟委命报喜、报忧二臣下降凡尘。报喜臣之责,临喜禄福寿之时欢叫,以祝贺;报忧臣之责,遇凶祸灾难之时悲鸣,以警戒。诸爱卿,报喜一职,谁愿担纲?”一语既出,喜鹊便跪地:“臣愿领命。”“微臣不才,可领此命。”百灵疾步叩请。“老朽虽老,亦愿效犬马之劳。”白头翁提步向前。杜鹃、画眉等亦纷纷请命。玉帝见此,笑捋龙须:“鹊爱卿,尔赴报喜之命,何如?”喜鹊欣然领命,众鸟皆羡慕不已。“报忧一职…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对皇帝的称谓不少,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嬴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对皇帝有多少称谓呢?根据不同场合使用对皇帝的不同称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自称;一类是臣称或民称;一类是书或诗文中称。首先是自称,人们熟知的有“朕”、“寡人”、“孤”等几种。其实这些本不是皇帝的自称,是后来逐渐转变成为皇帝自称的。先说“朕”,这本是贵贱并用的自称,象“我”、“余”等一样。《尔雅·释古》云:“朕,身也。”郭璞注曰:“上古贵贱皆自称朕。”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9.
君不为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①,上问:“佞臣为谁?”②对曰:“臣居草泽③,不能的知其人④,愿陛下与群臣言⑤,或阳怒以试之⑥,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⑦;畏威顺旨者⑧,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⑨;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⑩,不可得矣。君自为诈⑾,何以责臣之直乎⑿,朕方以至诚治天下⒀,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⒁,常窃耻之⒂。卿策虽善⒃,朕不取也。”  相似文献   

20.
[原文]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