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经过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特征的分析,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建设的契合之处和现代价值,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通过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禁忌、习惯法等形式,以超自然的力量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很多古代乡约,各种乡约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鲜明,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习俗习惯,再到各地区民众达成共识、写入乡约,生态意识都尤为强烈,这也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一大特色。集行为约束的法规性、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性、人文和谐性三者于乡约,使得当地民众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遵守法规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乡约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伦理道德。“一体”表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各民族的紧密团结、相互学习、不断交流;“多元”则反映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关系和历史进程。汉民族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居于核心地位,这直接影响着西北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这种伦理道德上的一体化从都讲求仁慈,强调、注重个人修养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众的朴素的生态观念。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神话传说,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岭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尤其是人类起源神话与洪水神话,体现出了各种生态意识,如各民族的自然崇拜,认为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兄弟姐妹的血缘生态意识;图腾崇拜中的动植物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岭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还有其他的生态保护行为,如伴随着信仰仪式而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到甘南少数民族的影响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甘南地域特征。本文是在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生态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因素,如社会环境、公众传媒、学校教育、家族伦理、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以此为依据更好地引导甘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从生态危机的视角揭示现代文明的精神缺陷和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批判意识和对都市精神生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7.
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蕴涵在民间信仰中的性别意识,不仅折射出新疆少数民族的性别观,也影响其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性别意识的特征和表现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透视这种性别意识对新疆少数民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禁忌和宗教信仰,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事实上已造福于一方百姓和子孙后代。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行为遵循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是符合当代生态伦理标准要求的,也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如坚持生态文化的净化原则,建构正确的民族生态伦理观等。  相似文献   

9.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10.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11.
老庄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底蕴,其“自然”、“无为”、“知和”、“知常”、“知止”、“知足”的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契合之处。老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不少西方学者建构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当然,老庄生态伦理观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应该在今天的科学背景下加以完善,以对人类拯救环境危机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或生活态度,而且是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生存方式。休闲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欲望带来的束缚,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生产和生活,并且要在自然的背景下来确立人的真正意义。休闲透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具有的纯朴的生态智慧,这一智慧与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印证。因此,对这些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诠释,将有助于为当今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亟需拯救;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凸显休闲的省悟功能,可以拯救文明。休闲省悟就是人在休闲中的反省和觉悟,反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是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省悟作为休闲的顶级体验,具有闲暇性、心灵性、反身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性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幸福观,促进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转变。休闲及其省悟对于我们拯救文明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扭转物质文明的“物化”趋势,促使社会大众在政治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走向“去物化”,促使社会文明更加和谐、和睦、和平,促使生态文明成为“生态人明”,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及其蕴含的伦理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是相悖的;现存的西方主流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相冲突;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法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更多的义务,发展中国家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的意识形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群体。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意识总体积极向上,对生态伦理知识有所了解但有待深入,生态伦理情感丰富但需加强引导,善待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有待进一步养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信念和自觉行为,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是指以人与自然、与非人类关系作为切入点,以生态整体利益作为终极价值尺度,以生态和谐为目标,探讨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的文学。新时期生态文学写作经历了阶段性发展变化,在世纪交替之际主要表现为三重视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焦虑;欲望批判和生态预警;反“人类中心”的生命关注。在新世纪的生态写作中如下走向需要关注;第一,创作主体的自觉而深刻的生态写作意识;第二,系统而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山水诗影响深远。已故诗人蔡其矫,一生创作甚丰。他的大自然抒写,既继承了古诗的优良传统,又将古人的出世思想变为现代人的入世思想。他后期的生态诗作,尤其显示了诗人先于同时代人的生态平衡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人们思维、行为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我国社会道德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提高社会道德内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