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曾有过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荣获26至28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被誉为“胆艺双全”的小老虎,“打遍天下无故手”,他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曾为国家赢得了无尚的荣誉……人民没有忘记他。时至今日,当他应邀来到全国十大乒乓球重点城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和作家,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挚友。他于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十三年。中国解放后,他又三次来到新中国,作了长时间的、广泛的参观访问。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风云变幻,道路崎岖,始终坚持不懈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努力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并说“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不会忘记”专题采访活动结束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回顾历史,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为了弘扬支边建设者的奉献精神,从5月上旬起新疆日报、长江日报联合进行“人民不会忘记”专题采访。他们深入天山南北,寻访了100多位武汉历年支边人员。6月13日,自治区党委代书记王乐泉接见了采访组成员,他希望新闻界要满腔热情地全面正确地宣传新疆。 左上图:王乐泉接见新疆日报和长江日报的记者。左下图: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铁门关电厂采访当年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支边青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他指出“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档案人,深知红色档案信息资源蕴涵着灿烂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经济、文化、教育价值,开发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对弘扬民族精神,始终牢记初心,坚守使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基于如东县档案馆对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离开这片他曾经深爱着的“多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已经十五载了,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提起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亚洲雄风》,人们仍耳熟能详,百唱不厌,他的音乐如陈年的美酒般散发着恒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集会纪念我的父亲、新闻出版战线的先辈邹韬奋诞辰110周年。我和我的家人都很欣慰,人民没有忘记他,我们新闻人、出版人没有忘记他。特别是,今年是中国全民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这时刻纪念韬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代表亲人、代表家属,向今天到会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韬奋是在风起云涌的抗日烽火中涌现出来的一名卓越战士。在这场全民族反击侵略者的战争中,韬奋“跟随诸先进”(韬奋语)发挥了他独有的舆论宣传上的鼓动作用。当年中共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  相似文献   

7.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在边防学院.熟悉政治部主任蔺雨的人都知道.报道员出身、爱好书法诗文的他为人儒雅沉稳、平易和蔼。可也有例外。那就是当他发现了一条新闻线索时。讨论新闻线索,他会和搞新闻的同志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会忘记下班吃饭。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下。边防学院新闻报道工作在兰州军区师旅级单位中居于前列.学院政治部曾连年被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蔺雨把搞好院校新闻工作概括为三种“桥梁”——  相似文献   

9.
马明的新闻作品集《没有流逝的印记》不久前出版了,他的老朋友、老新闻工作者鲁兮读后激动不已,挥笔写诗四首赞誉,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铭刻》华章别有缘,同仁作古尽长贤。缀文怀念香犹在,更是书中大雅篇。”书中称赞的“大雅篇”,是指他晚年写的悼念英烈的文章。这些文章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感情再现了烈士们生前的英雄事迹和奉献精神,是对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宝贵的教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马明没有忘记过去。他说,和我一起参加革  相似文献   

10.
李克云 《档案与建设》2005,(11):29-29,32
淮海战役是一座丰碑,写入庄严的史册,铭刻在人民的心中。人们不能忘记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不能忘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眠在淮海大地的先烈,不能忘记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不能忘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军民鱼水情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记录着后人对先辈的无限敬仰,也传播着淮海战役的不朽精神。  相似文献   

11.
赵滟 《档案时空》2014,(11):30-32
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并以抗战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作战为例。习主席赞扬了援华抗日战士、前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习主席说,“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2.
第四类是用词不妥或搭配欠当。例1、“法律是无情的”。从本质上说,我国的法律凝聚的是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或最高利益)与感情。这就是法律所凝聚的情。但我们有时就忘记了这一点,而对犯罪分子声色俱厉地说:“法律是无情的!”要说无情,首先是犯罪分子对人民无情,人民依法对他作出判决,是还了他一个无情,体现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与感情。此时,若说“法律对(你这个)罪犯是无情的”,那还说的过去、其实,严格地说,法律对罪犯也不是完全无情。比如,依法从轻判决,就代表着人民希望他改恶从善、将功赎罪之情。所以,归根到…  相似文献   

13.
作家徐迟,年近古稀,头发斑白,且有一块不小的秃顶。然而他并不服老,似乎也“不知老之将至”。他担任着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工作是繁忙的。但他不忘记自己是个作家,不倦地把他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倾注于笔端。近年来,从北大荒到南海,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心不老、脚不停,笔无辍时。他很忙,以致我们时常碰到,都只是匆匆一面。我调到一家文艺评论刊物任编辑之后,时时想在编辑业务方面向他求教,但每次看到他那急如星火的行踪,便暗自打消了念头。  相似文献   

14.
武文斌是河南人民的优秀儿子.去年6月18日在随部队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光荣牺牲。他是南阳走出去的英雄,去年7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同志“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他还高票当选2008“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15.
秋实 《声屏世界》2001,(5):39-40
1999年11月30日,石城县52个省定广播电视“盲点村”一举掉了“盲村”的帽子,占全县人口总数40%以上的山区农民终于圆了几十年的广播电视“梦”。此时此刻,石城县52个盲点村的人民群众怎会忘记县广电局技术股股长赖南海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相似文献   

16.
前面说到采访不要忘记带“眼睛”,这是就采访中不注意观察而言。其实,有许多采访仅注意观察是不够的。许多成功的采访说明,凡能到现场“看看”的,决不要只“问问”,而凡能亲自去“干干”的,一定要去体验体验。杰克·伦敦为了采访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曾打扮成美国水手住进了英国贫民棚。27岁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尼尔·亨利装成一个无家可归的游民,到底层人中生活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他破衣烂衫,在垃圾中找食物,卖过血,当过小工,做过乞  相似文献   

17.
1月22日,法国人失去了一位最受人爱戴的父亲。当天,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新闻公报说:“他的去世让全体法国人民悲痛。法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位良心和善良的代表……”他就是有着“法国良心”之称的皮埃尔神甫,一位坚忍不拔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事业的实践者,埃玛于斯团体创建人.无家可归流浪汉的支持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子伶 《出版史料》2009,(3):127-128
我有时有幸遇丁聪,总称呼他“老丁”。在我是出于南方习俗的敬重,因我是小字辈。后来有人指点我,要我忘记年龄悬殊的差距,尽管称他“小丁”好了,因为几乎四十年来,丁聪始终自称“小丁”,没有改变初衷。难怪数年前,吴祖光同志赠诗有云:六十依然是小丁。“小丁”,已有一种不倦地追求某种精神品格的内含了。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缅怀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叫他“老丁”。四十年前,当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熟悉他的人就叫他“老丁”。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而与他一起工作的青年同志同样叫他“老丁”。“老丁”,是丁景唐同志引以为荣的称呼。的确,这种称呼说明了他平易近人。老丁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党组书记,今年刚刚退居二线。多少年来,“三位一体”的职务使他工作头绪繁多,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个编辑。近年来,除全面负责出版社的工作外,还忙于主持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重大文化积累工程,既当总编,又当编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