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90年代“民初政党政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民初政党政治特色的成因”、“民初政党政治中的主角”、“民初政党政治的评价”三个主要问题的研究展开述评,认为:民初政党政治所表现出的多党林立、分合无常等特色,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原因外,还有中国人对政党功能认识上的误差;充当民初政党政治主角的不只是革命民主派的政党,还有立宪派的政党和买办官僚军阀的政党,这样才是完整意义的“民初政党”;民初政党政治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使中国民众初步了解了何为政党和政党政治等问题;民初政党政治失败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民初政党政治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其研究从对民初政党的个体组织的考察及其深化细化,党魁与政党的关系及其政党思想,政党与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到整体上探讨民初政党政治在短暂的试行后即走向失败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国人的非政党思潮主要表现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政党多有诟詈;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集团仇视政党;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者一直从道德和制度层面攻讦政党;民初选举中,民众怀疑、抵制政党;护国、护法运动中旧立宪党人高喊"不党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视政党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根源之一,大加挞伐.这些政治和社会力量对政党的态度、看法,反映出它们在政治生态急剧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民初政党林立局面是近代政党观念和政党政治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结果。虽然民国初年政党迭兴是革命带来的新气象,但也反映出民初政党的畸形与病态,它决定了在民初的政争中,政党是不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一、政党政治的含义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质 政党政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或总统竞选,由占多数议会席位的政党联盟负责组织政府,或者由获得多数总统选票的政党联盟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控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总称。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以宋教仁为首的一些迷恋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同盟会会员,幻想在袁世凯当权条件下,通过“政党竞争”发展实业等措施采扩大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进而组织责任内阁,把中国政治纳人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轨道。宋教仁认为:“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敌人是拿出铁血精神,同他们奋  相似文献   

6.
民元以前,梁启超即已对政党问题频频发声,筹组学会乃至政党的动作所在多有.从近代中国政党与政党思想萌生和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梁氏有关政党的主张弥足珍贵.他对政党问题的探求成果,是民初各派系政治家组建政党和诉求政治权力的重要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磊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14-118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朗的政党伴随着政治现代化的起步而产生。在整个20世纪,伊朗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成为伊朗政治现代化的表现和主要内容,推动了伊朗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伊朗在改朝换代和社会巨变时期会出现众多政党一一这一时期恰好是独裁统治弱化期间,或者说是两个独裁统治时期的中间过渡阶段,是政治环境宽松的时机。伊朗政党的政治走向与伊朗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相一致。伊朗众多政党身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东方无产阶级政治、伊朗君主专制主义和伊斯兰主义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考察伊朗政治现代化缓慢艰难、复杂多变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反帝反军阀的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辽阔的中国大地,掀起了以工农为革命主力军的伟大革命风暴,猛烈地冲击着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9.
民初河南组党热潮的出现,集中反映出辛亥革命后河南政治生活的活跃和各阶层人民参加政治生活、改善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要求。民初河南组党热潮的出现,具有区域性特征,同时也是全国组党热潮运行轨迹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折射出民初河南乃至全国社会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民国肇建。民主政治呼声日甚,各派政党政团蜂起。据有人统计,民初全国各种政党政团组织不下300余种,可谓一时之兴。随着袁世凯逐步窃取民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巩固,一些政党不是因反对袁氏专权弄国,起而抗争,被明令禁止取消;便是受袁世凯利用煽动政潮,互相攻伐;更有甚者为一党之利益,同袁氏同流合污,为虎作伥。因而当时中国一般民众便错误认为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动乱多为政党政争引起,从而导致对政党的敌视态度。民初以来闹哄哄的政党政治由此跌入低谷。1916年护国战争结束,在新形势下政治重新向政党开放之际,鉴于时论对政党政治存在的逆反心理,原来的各政党纷纷采取“不党主义”,拆党政派重新组合进入政坛。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国政坛忽然奏出一个反弹的音响,有人不仅要坚持组党而且还要组织那些厌倦政党的人的政党。这就是殷仁和他的一人平民社会党。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活动的高潮——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这是近代以来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结果,是民初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对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移植,他们试图通过政党竞争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遗憾的是,资产阶级所做的努力失败了,它是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的,西方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夭折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青年党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青年党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政党,对于中国青年党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乃至中国现代历史运动的认识。笔者此文,主要对中国青年党在中国现代政党史上的实际地位及其阶级属性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政党的存在及其政治作用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包括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同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政党与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以及政党的法律地位和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等。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也存在急需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试论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曾两度合作又两次分裂对抗,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也影响关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演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文独立设科已历百年,审视百年来语文课程问题的学术演变与发展轨迹及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清末民初、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和新世纪四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形成了文言与白话的论争、文化与政治的分野、语言与文学的分立、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四个不同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并整体呈现出核心不变、取向多元的变革规律。  相似文献   

18.
民元以前,孙、黄对政党甚少论及,但就如何处理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问题,黄兴有所贡献。面对民初党派竞立、党见纷争的现实,孙、黄均发表了大量有关政党问题的言论,关注点和基本主张甚为相近。体现了他们希望在中国实施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热切心情。“二次革命”后,围绕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孙、黄分歧严重。冲突背后,凸显了孙中山在政党问题上与时偕行的探求勇气。  相似文献   

19.
政党是由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性质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亦不同。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大政党。笔者想从分析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入手,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党制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优化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实现共产党的领导和各民主党派的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平衡,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文强调,增强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是优化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