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举世震惊、举国哀痛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促使我在震惊和哀痛中.开始查阅有关四川地震档案史料的我试图通过这些档案史料,了解素有“天府之国”之誉的四川,和地震有着怎样的牵连;历史上遭遇地震又是怎样的情况;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通过查阅《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关于清代四川地震的内容.结果发现那里大小地震(多数为轻微地震)时有发生,如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  相似文献   

2.
《河北广播》2008,(3):9-13
本台干部职工多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本台紧急策划制作播出抗震救灾公益广告;本台成功举办赈灾义演活动;音乐频道联合石家庄市东苑小学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本台召开“迎奥运、保安全、促发展”工作会议部署奥运期间安全保卫工作  相似文献   

3.
《出版视野》2008,(3):4
连日来,重庆市新闻出版系统对地震灾区的捐赠持续增加,截至5月30日,累计捐赠款物已达600余万元。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迅速组织全市新闻出版系统抗震救灾捐助活动。得到了各行业单位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4.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人们永久的伤痛和记忆。这次地震不仅显示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强劲实力,也检验了一线记者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出版视野》2008,(3):5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社力量投入赈灾工作。截至15日,该社已向四川地震灾区累计捐赠60万元人民币和价值50万元的教育图书。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34分钟后,15时02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打出“突发事件”的片头.播音员播报了“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地震发生44分钟之后.15时12分.CCTV综合频道和CCTV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窗口打开。  相似文献   

7.
陈文敏 《当代传播》2008,(6):113-114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档案事业遭受重创。面对大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四川档案部门紧急行动、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有效的行动,抢救保护档案,谱写了抗震救灾、传承历史文明的动人篇章。  相似文献   

9.
汶川特大地震三年来,由《四川日报》倡导的“党报联动—请恩人回四川”大型活动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报社与读者、四川与援建省、活动与报道、过去和现在、助人与感恩的互动,开启了省际党报合作的新模式,这个活动报道的启示是:以历史和全局的视野来关注重大新闻题材,新闻就具有了纵深感、成长性;以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来驾驭整个题材,新闻就具备了可读性和生活味;以共同的价值观和诉求点来联动多家媒体,新闻就具备了走出“盆地”,甚至脱胎换骨、聚变裂变的可能性;以“零距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场,新闻就具备了鲜活度和感染力;以“节点意识”和“活动营销”的原理来统筹新闻、规划报道,新闻才不会浪费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科技》2005,(10):38-39
<正>“山地物探铁军”雄心勃勃 地处成都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 理勘探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物探”)经 过50多年发展,已成为集地震资料采集、 处理、解释、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石油及天 然气地震勘探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形成 了山地地震采集、高陡复杂构造地震资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由作家杨红樱捐赠的一万册“淘气包马小跳”图书目前已顺利送抵四川地震灾区,不日将分发到灾区孩子们的手中。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杨红樱正在韩国参加首尔书展及“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韩文版签约仪式,得知地震消息,身为四川人的杨红樱异常牵挂灾区人民和灾区孩子,辗转通过电话和国内记者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她的爱之心。  相似文献   

12.
凌晨 《中国广播》2010,(6):34-37
青海“4·14”玉树地震不同于四川“5·12”汶川地震,由于震区地理位置偏远,位于高寒缺氧地区,夜间温度低、早晚温差大,核心区地形狭窄,民房和人口集中,以及宗教习俗等原因,给抗震救灾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为中央媒体的快速介入带来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四川灾区人民的支援和关注之情。6月下旬,受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委派.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演出。在这支慰问队伍中.年已66岁的赵忠祥是年龄最大的成员。以下文章记录的就是这位老一代广播电视工作.者穿行于川西地震灾区,在山野间,在废墟旁,向灾区的广大群众,向那些他数十年勤勉服务着的广大观众袒露出的依依情怀。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08,(3):10-10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第一时间赶赴震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并指示:采取一切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震后一年     
今年的“5&#183;12”,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前夕,本刊记者再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了解灾区档案工作恢复重建情况。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份牵挂,更是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6.
保护档案就是抢救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四川汶川“5&#183;12”特大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抢救因地震损坏的档案,同时做好新产生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档案工作者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各级党委政府在抢救非生命物质时,都把抢救档案放在第一位,抢救保护档案就意味着抢救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王红蕾 《记者摇篮》2009,(11):47-4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4时45分,地震发生后仅17分钟,新华社就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两分钟后发出简明消息:“经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15时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发出第一条地震快讯。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16时40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随温总理上专机,奔赴灾区,并播出温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8.
《四川档案》2013,(4):4-4
四川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下发《关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重灾村开展“解民难、听意见、受教育”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第一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集中开展联村帮户活动,分期分批深入地震灾区、受洪涝灾害和泥石流冲击灾区重灾村“解民难、听意见、受教育”,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其中灾区形象的重建异常迫切和重要。大量的地震报道使区域形象受损,尤其是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长期积累形成的“天府之国”、“休闲之都”、  相似文献   

20.
5月13日,青岛。一个名为“红十字与(北京)奥运同行”的医疗保障演练正在进行。午后,活动的负责人之一、上海华山医院胃肠外科教授汪志明接到电话:演练立即中止,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前线参与救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