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级武士对时局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幕藩体制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2.
幕府末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德川幕府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削弱了日本的海防实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式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频频叩关,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国。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后期寺子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幕府末期的基础教育形式——寺子屋是民众教育的特殊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教育史和日本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明治维新和当代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寺子屋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它事实上是明治维新后小学教育的基础 ,为明治维新的实现和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奠定了当代日本人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周磊 《文教资料》2011,(26):53-54
许多人认为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但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并没有被日本人全盘接受,而是受到日本的社会和人文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异。本文通过中日儒学传统文化中"忠"、"孝"地位的对比分析,阐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幕府末期的社会危机、"尊王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天皇地位的提升和明治维新斗争的胜利是日本国家神道产生的重要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历史因素的考察是正确认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1,(2):26-31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的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石高制为基础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领主商品经济,进而被农村商品经济所取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幕府末期"四民"身份制度的瓦解,带来了社会及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加速了"重商主义"与"国益"思想的传播,致使武士道精神离散及"文官"武士的重利主义趋向产生。最终流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胎动的温床,并成为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氏神信仰是重要的心性原像,作为民族宗教的神道更是构成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基础。自幕府末期起的近一个世纪中,日本的天皇政府对神道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化改造。改造后的神道具有了明显了政治特征,成为宗教性的政治制度,是天皇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神道的政治化改造之所以得以顺利完成,主要依靠两个必要条件:神道教义内生的政治基因与日本天皇政府的政治诉求。尽管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民主改造瓦解了国家神道,但神道对日本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平安时代(公元792年至1192年)的镰仓幕府起,就步入了日本史上所称的封建社会的前期。到1887年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止,中间经历了近七百年漫长的所谓幕府时期。在幕府时期,天皇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偶象而已,一切军政实权,统统归之于幕府的首脑——将军掌握。因此,将军是幕府时期的日本实际统帅。在幕府时期的历届将军中,有的是非常跋扈独裁的,上自大名(诸侯)下迄子民,他都可以生杀予夺。只要看看1680年至1709年的幕府首脑将军德川纲吉所颁布的一项可叹可笑的奇怪法令,即可窥探幕府时期政治局面的梗概;并可由此推想到当时日本人民的惨痛遭遇。1680年德川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接任幕府,日本史上称为元禄时代。纲吉为人,刚愎自用,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将军。他从不倾听老中(幕府中的最高政务官员)大名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其"利益线"。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签署的《马关条约》,第一次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缘起。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是甲午战争开启了台湾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尽管毛泽东一再试探和要求,斯大林就是不愿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不想归还中东铁路。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和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战略利益,斯大林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转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13.
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三次拜相,为官清正,曾经在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澶渊之盟的订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清政府新朝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对朝外交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朝美通商条约》的签定,从而对朝鲜乃至东亚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何如璋的外交思想和清政府的新朝鲜政策,又具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其成败得失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禁烟抗英斗争中和战后沉痛的反思总结中,魏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禁毒思想体系。他愤怒谴责英美鸦片贩子的罪行,深入总结清朝政府"内禁"不效和"外禁"失利的经验教训,强烈要求清政府从速从严禁绝鸦片,并为《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如何有效禁烟提出了颇具近代战略意义的对策。魏源禁烟抗英思想中的法治意识、策略意识、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意识,是魏源思想的精华,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值得好好珍惜。  相似文献   

16.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与中原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随之结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澶渊之盟"不仅对辽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对辽的社会构成、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澶渊之盟"对辽朝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辽朝经济文化、社会构成、民族关系政策变化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鲁四爷并不代表着封建政权对祥林嫂实施迫害,他只是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之一;鲁四老爷也不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他只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打击的众多人之一;是鲁镇这个高度思想化的环境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8.
颜元是清初重要的哲学家,他反对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肯定人的本真自我和情感欲望,主张习行以为学。这影响了袁枚个性思想的形成,并成为其“性灵说”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 ,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妇女问题 ,强调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重要力量 ,主张发动妇女参加革命。婚恋自由、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的重要表现 ,也是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美利坚民族的土地要求是随着其民族形成而逐渐显现,发展起来的,因其具体要求的指向不同(13州和13州以外)而分别具有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两重性,《巴黎和约》夺取西部是美国走上殖民国家道路的起点,也是美国独立革命局限性的首要表现和最大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