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辽上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其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以著名的辽祖州石室为原形,正厅8根汉白玉柱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雕刻辽代佛教妙音鸟。直径2米的馆徽以该馆镇馆之宝——契丹银币为原型制  相似文献   

3.
辽上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其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以著名的辽祖州石室为原形,正厅8根汉白玉柱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雕刻辽代佛教妙音鸟。直径2米的馆徽以该馆镇馆之宝——契丹银币为原型制造,银币上面刻有“天朝万岁”四个契丹大字。  相似文献   

4.
辽上京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是辽代五京中最早建立的都城。始建于神册三年(918),距今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是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以前的统治中心。  相似文献   

5.
辽上京是辽代的五京之首,是辽朝早期政治化的中心。它的兴建是契丹民族接受先进的中原化,效仿中原帝制建立的都城,其总体布局包含了契丹等北方民族化和中原汉化的诸多要素,变化多样,反映了民族化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6.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7.
辽代金属面罩与网络是契丹族葬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文献资料,出土金属面罩的辽墓约30座,出土面罩近40面,其中铜质20余面,银质6面,金质2面。质地不同,反映出墓主人身份的差别,已知出现最早且规格最高的是公元1018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2件金质面罩。旅顺博物馆收藏面罩11面,包括铜质9面(其中2面鎏金),银质2面。这些面罩系日本殖民统治旅大时期从我国北方地区所获,除1件金代面罩外,其余10件都属于辽代晚期,其出土地赤峰、朝阳、锦州等都在辽上京道和中京道行政区划范围之内,是遵从辽代的丧葬风俗而致无疑。10件辽代面罩都属于成年面罩,其中银质的一面身份较高,为契丹贵族。  相似文献   

8.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在色楞格河的游牧地域篾儿乞惕部虽然在唐朝未见著录,但到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部落,所以在《辽史》中记载了他们的分布地域和简单活动情况。《辽史·道宗本纪》寿隆二年(1069)记称:“十二月已未斡特刺讨梅里急破之。”三年(1070)又称:“十一月丁丑西北统军司奏讨梅里急捷。”这里的梅里急即篾儿乞惕部,在辽朝已是一个人数较多的部落,才能不断反抗契丹族的统治,并于1069年遭到契丹军队的镇压。如果篾儿乞惕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一、契丹平民的“穹庐”与仿汉式房屋辽代,一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经历了由“以车帐为家”到建造仿汉式房屋的过程。而大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一直“居以穹庐”。早期的契丹人全部生活在今东北西部、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牧措,无固定“住所”,即如《辽史》所言:“契丹之初,靡有定所。”此时的契丹人,均“以车帐为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问居住在“穹庐”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即描绘了早期契丹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11.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2.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14.
辽代诗歌是中国诗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意义不在于艺术上如何成熟而精致,而在于其以清新质朴的形态为中国诗史充填进新的质素.辽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是契丹族诗人,而且尤以上层人物为主.辽代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其诗学思想主要指在诗歌活动中体现出的一些倾向.辽代诗学思想更重视的是诗的政教功能.辽诗有着尚实尚质的导向.  相似文献   

15.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16.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虞仲文四岁作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神童.他早年进士及第,累仕州县,以廉能著称,为辽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多才多艺,精于绘画,尤善人马、墨竹,为辽末艺术大师.他拥立北辽,为挽救垂危的辽王朝作出了贡献,是辽金之际颇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辽朝疆域辽阔,声威远播,在科技文化方面也有建树.辽代的天文历法表现出中西合璧的性质,在当时比较先进,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辽代储君考     
辽代是公元10世纪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储君册立问题上,由于受到草原固有制度——世选制的影响,导致所封授的储君封号与中原王朝相比不甚相同,可以说是种类多样且特点鲜明。对辽代储君的考证分析,说明辽代储君之册立实为世选制与世袭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