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咸同时期泰州地区著名词人蒋春霖所著词集《水云楼词续》,其版本刊刻问题向有疑难未能获解,文章今依据各种旧有及新见资料做出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2.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黄敏清代词论家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的这段话,就词体的艺术特性,道出了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清代词论家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Ⅲ他的这段话,从词体的艺术特性出发,揭示了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对传统诗学比兴手法的接受和应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该文着眼于研究对象的个人性情和创作技法 ,从“秀夺山骨 ,艳息花胎” ;审美移情与化美为媚 ;炼字、炼意三个方面对清咸同之际大词人蒋春霖的《水云楼词》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刻警惊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代词论家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  相似文献   

6.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蒋春震,字鹿潭,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少负隽才。父亲去世后,游于京师,声名鹊起,然而文战不利,遂弃举业。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淮南盐官。成丰二年(1852),任富安场大使。咸丰七年(1857),丁母忧,去官,居于东台。后又移居泰州,不再为官。几家盐商念其曾为地方盐官而供其生计,晚年生活困窘。同治七年(1868)冬,鹿潭赴衢州,道经吴江,仰药暴卒于船中。著《水云楼词》二卷、《水云楼词续》一卷,后人辑《水云楼集外词》一卷。  相似文献   

8.
研究纳兰性德的同志们对《人间词话》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这段文字一直有分歧理解.本文试结合王国维的其他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纳兰专家和广大的读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的词作多有评论,其着眼点各有侧重.清代词论家谭献认为“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王氏不同意谭的观点:“《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按项莲生词集)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②在此他肯定了纳兰兼有蒋项之长,小令长调均有境界,且精实而超逸.这主要是从境界方面着眼的.王国维又说:“《衍波词》(按王士祯词集)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浙中诸子之上.”③这是从词创作的总成就上进行比较,他认为纳兰不仅高于浙中名家朱彝尊、陈维崧,也高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士祯.王国维在另  相似文献   

9.
蒋春霖以词鸣世,是近代杰出的词人。就诗艺而论,亦不失为成同名家。蒋春霖《水云楼剩稿》存诗不及百首,但感慨殊深,功力不凡。它抒写了身世之感和兵戈之乱。蒋春霖诗主要师法杜甫和中晚唐诗人,颇工近体。  相似文献   

10.
词体在经历了创作上和理论上厘定疆界、创立词体规范的过程之后,有不少词作者或以独造之心、或出游戏之意将其他文体的手法、体式等引入词体,而词中有近似赋中"设论体"的一类词,旁采"设论体"的立意结构,以飞动之笔,借无何有之乡,写郁结之意,这类词始于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又多采用《沁园春》一调,托物寄寓,设客问答,往往既有失落忧伤之情,又有自矜自傲之意,既有"知命不忧"的无奈概叹,又到底意难平的自我抒发。这类词自宋至清,创作代不乏人,自成格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罗大经《鹤林玉露》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一,提出“兴”重“观物”,且要做到“静观”与“活观”的统一;二,强调“兴”意乃“赋”、“比”之归宗,去“兴”则“赋”、“比”无所归依。上述两方面,为古典诗“兴”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辞赋初步呈现出宋代辞赋的独特艺术风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修的辞赋善于表现其人生悲哀、兴趣爱好、仕宦感悟,有较强的抒情性。他的辞赋无论在情味上、语言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更多的文学价值。因此,历代辞赋名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汉焦延寿《易林》是在易象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本对《汉语大词典》引释《易林》词条中存原问题提出锥指管见,供辞书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钱谦益称冯班之诗“沈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但纵观其诗,无论是对词句的选择,意境的创设,还是赋比兴及思故的应用上来看,冯班对李商隐诗歌艺术有继承之处。  相似文献   

17.
安顺屯堡山歌在乡野流传极为普遍,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兼具娱乐与教化作用.一直以来,安顺屯堡山歌以独特的韵味表达了雄浑与豪放的格调.歌词用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艺术上是“赋”“比”“兴”等多种手法并举,描绘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界完善《全明词》的工作一直未曾停止,辑佚、补订成果颇多。今刊布26位词人的62阕词作及2句残句,均为《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失收。这些词作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略按《全明词》体例整理,以补阙典。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