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阴飞逝,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了。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古诗一直是我成长的伴侣和导师,也是打开我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我蹒跚学步时,妈妈教我学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虽然很短小,却激发了我学诗的浓厚兴趣。后来,爸爸又教我读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此,父母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  相似文献   

2.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七岁时写了这首诗,因此被誉为“神童”;现在城里的孩子七岁之前就会背它,尽管他们也许没见过一只真的鹅。我七岁时什么也不懂,天天在街上和村里的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故乡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骆宾王故居李塘村。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据说骆宾王在六岁时曾经在这个美丽的池塘边作下了《咏鹅》这首诗。春天,一阵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浪。  相似文献   

4.
鹅群变阵     
资银 《小学生导读》2008,(Z2):39-39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才子骆宾王7岁时写的这首《咏鹅》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现在有一道关于鹅的题目,需要动一点点脑筋。  相似文献   

5.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咏鹅》。这首诗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7岁那年看到池塘里白鹅嬉戏的情景时写的。说起诗人,也许同学们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其实,从上面的这首诗可以看出,孩子才是最有诗情的人,因为你们有一颗纯真而灵动的童心,如果不信的话,你们可以拿起笔来试着写写儿童诗,在这个新天地里,你会发现你就是一位富有才气的诗人。那么,写儿童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展露天然的童真童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纯洁美好、天真无邪,因为它只属于童年。它藏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小档案:骆宾王,唐初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从小机智过人,有一次,父亲的一位朋友为了看看他是不是聪明,就把他领到了池塘边,指着池塘里面的鹅,要他以鹅为题,当场赋诗一首。骆宾王略加思考,便吟咏出了这首诗,那时他才7岁。鹅@骆宾王 @王义杰 @马少峰  相似文献   

7.
一直想不明白,骆宾王七岁时随口吟出的那首《鹅》,怎么一不留神就成了千古绝唱。直到有了孩子,我才渐渐明白:心中有趣即是诗。诗是情趣的抒写,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第一次感受到生活诗一般的趣味是在西岭雪山。盛夏的烈日,只在山尖上徘徊,即使正午也只不过俯身探视一下山腰便匆匆回去。在叮咚的鸣泉声中,那凉爽之气竟然透出几丝凄凉之意。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刚把一张有关骆宾王诗《鹅》的意境图挂到黑板上,正打算给大家朗读课文时,却见不少孩子已经拿着蜡笔给课文插图上的鹅涂着各种颜色了。她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亲切地说:“大白鹅,‘刚刚刚’,大家都见过。不少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已经在给大白鹅打扮了!好,现在老师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来给插图上的鹅涂上适当的颜色。想一想,羽毛呀,脚掌呀,都是什么颜色。老师要看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0.
实录一师:同学们喜欢猜迷语吗?生:喜欢师:"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是什么?生:鹅。师:(板书:鹅,并出示挂图)请同学们按顺序观察,说说鹅的样子。生:鹅的头上有一顶红帽子,脖子长长的,全身有白毛,脚是红色的。师:这么漂亮的鹅大家一定很喜欢。我国唐代的大诗人骆宾王也很喜欢鹅。传说他7岁时看见鹅在水中游泳,可爱极了,就写了首诗─-《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轻读,遇到生字用笔圈记,反复读几遍,记住字音。评析:这个片断有两个特点:一是激趣。教师采用了猜谜、看图、…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儿童的名义,如果让心做主,将骆宾王那几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较袁枚的那几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当然更喜欢那几行袁诗。骆宾王写他那几行诗时,据说还是一个七岁的儿童,然而竟还不如这几行袁诗来得更好玩:轻松、活泼、自由、真诚、有趣、有味儿,与儿童一样。在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很多由儿童写的诗文  相似文献   

12.
一、“曲项”何以“向天歌” 唐人骆宾王的小诗《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诗中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却常常被后人误解。许多古诗读本上都将此句解为:(鹅)弯着脖子向着蓝天高叫。 我曾经在农村放过鹅。在大量的实际观察中我发现,鹅高声鸣叫时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鹅追逐其他小动物时,它会伸长脖子,“扑愣”着翅膀,高声鸣叫;再就是当鹅发现了生人靠近它,或者是什么特殊情况时,也会把脖子伸得直直的向天鸣叫。古诗读本上将“曲项向天歌”解为弯着脖子向天鸣叫,与实际情况不符。弯着脖子,鹅是无法叫出声来的。 那么,这句诗…  相似文献   

13.
家乡的铜鹅     
正我的家乡武冈——铜鹅之乡。每当听到有人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时,自豪之感在我心中便油然而生。铜鹅,从毛色看,有乌黑的,有灰色的,还有白色的,也许是人们的喜好所致,我们家乡养的大多是白鹅。那白鹅的羽毛像雪一样白,头上戴着一顶"小红帽",豆子般大的眼睛,亮晶晶的。走起路来十分有趣,有的像风流倜傥的绅士,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还有的像大腹便便的老板。岸上,一只白鹅舞动着优美的身姿,拍打着宽大的翅膀,伸  相似文献   

14.
说起鹅,小朋友们能很快联想到骆宾王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你们知道吗,据说我国晋代大书法家  相似文献   

15.
我的家乡地处上海西郊的城乡结合部.上幼儿园时,我家的房屋还是被称为农村"土楼房"的老房子.当然还有不少简易"小房屋"是用来出租的.那时我家的房客还真不少,天南地北来此经商打工,借住在我家的"小房屋"里.我每天从幼儿园里回来,总要和几家房客的同龄孩子玩耍.我父母、爷爷、奶奶也没因为房客是外地人而瞧不起他们.有时几个外地孩子用彩笔在白白的墙壁上乱画,给墙壁上穿了一件"花衣裳".我责怪他们,动手推他们.外地孩子人多,我反被他们打了一顿,但我至今没有抱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语文一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骆宾王的《鹅》这首诗的:起句连用三个“鹅”字,是儿童看到自己喜爱的动物时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曲项向天歌”,意思是鹅弯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雪白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有节奏地划着清澈的池水,鹅在水中游动着。对于上述解释,笔者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知道,诗的基本特点是:一、对生活做高度  相似文献   

17.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咏——用诗文来描写、歌唱事物;曲项——弯曲着脖子。) 这首诗的作者骆宾王(约640——684),为唐代初期有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此诗相传为骆宾王七岁时作,算得是当时诗坛的一朵小花。正是这朵小花,一反唐初诗坛空泛浮艳的风气,散发着天然淳朴的清香,经世不衰。  相似文献   

18.
我执  沈建国 《高中生》2012,(19):10-11
昨天有个同学跑来找我,说他在学校里遭受别人太多的白眼,问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用各种条条框框来划分人群,所以我被划分在"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块,昨天跑来找我的那个同学也是。我的家乡有我可以上的高中,它们当然不能够跟大城市的相比,但也是正规的公办中学。然而,父母还是坚持把我带在身边。他们始终觉得一家人就是要生活在一起才像一家人。留守孩子的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被报道,母亲有时候会唏嘘:他们就像是被抛弃的孩子。我相信有很多外出打工时执意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人,他们都是负责任的、热爱家庭、热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庆幸,父母在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当中和辗转艰难的生活压  相似文献   

19.
<正>泰戈尔有一首诗中写道"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用这首诗来形容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些孩子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得像  相似文献   

20.
言简意赅,一韵到底,回环往复;层层递进,字字铿锵,声声含情;花前月下,听山观海,流芳千古——古诗文,从历史的源头走来,携一身脱俗之气,一直走进我的内心。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古诗文的呢?我已经忘却了,只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身高才刚刚超过床沿。但是,模糊记忆中仍然清晰的,是我吟诵的第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个刚识字的孩子,固然还不懂得每一句诗的意思,却好像从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捕捉到了最初的美丽。感谢古诗文,让一个孩子从此在美的享受中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