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思想巨擘,他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威廉·狄尔泰(WillelmDilthey,1833—1911)。如果说,康德想以“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奠定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话,那么狄尔泰则想通过他的“历史理性批判”把人们对人文科学的理解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摆到同一个位置,以便为人文科学找到一个象自然科学一样的一种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继他之后,解释学就无可挽回地疏远了它从前所执著的解释方向,转而关注人的自我知识形式。研究历史也不再是研究一个已逝去的对象,而是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他以此种思维形式做大地开拓了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并首次将其引入哲学,拉开了解释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方法论的序幕。使他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主要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谢林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要义,是把他的先验唯心论原理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建立一个“·全·部知识的体系”。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依据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别建立了他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把各个知识部门统一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谢林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费希特的知识学改造成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过程对立统一的先验主义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波普论科学知识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普论科学知识的增长杨善解波普认为,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知识及其增长的理论”,其任务是探讨经验科学的方法,以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规则或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把科学知识的增长看成是人类理性自然发展的过程,他赞同康德关于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但又认为...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理性、技术工具教育理性、素质教育理性和生命哲学教育理性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单一理性选择的主要表现,它导致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人文教育泛化、生命哲学教育观缺乏等。高等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理性整合机制,即树立生态教育理性观。  相似文献   

6.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现代启蒙工具理性批判理论陷入了困境。只有立足于“实践”这一交往关系产生的坚实基础,根据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建立在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之上,从主体哲学走向主体间哲学,由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才能超越现代人们长期墨守着的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才能使批判理论走出困境。因为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才能超越先验理性和超验理性的证明模式,摆脱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窘况,从而为现代性理想的兑现提供合理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8.
帕克具有很深的哲学教育背景,他始终追求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帕克从哲学视角研究新闻的论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知识形式的研究中,他认为新闻是介于"熟悉的知识"和"关于的知识"之间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兼具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这种特性决定了新闻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寻梦于神性世界的心灵深处隐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现为一种自我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性人格。而综观他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上,从理性的视角把自己的生命信仰、神性追求与国民性的重塑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创造了"乡下人"独格的生命形式;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文学追求,执著于实现文化的再造和民族性格的重塑;艺术层面上,不拘一格,用富于诗化与神蕴的作品表达爱与美的内涵;而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文化人独立品格的自觉自醒与理性反思。探讨沈从文生命哲学的理性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麦克道尔的经验论保留了康德先验哲学中知识先天条件的作用,并努力为这些条件找到自然主义依据,这使他的哲学部分地为自然复魅。对这些条件的地位和作用范围的辩护依然脱离不了先验哲学的问题。哲学的袪魅拒斥了知识的先天条件,造成自然与理性的对立,于是不得不重新认可这些条件。他的先验哲学更接近新康德主义。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尼认为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的理性主义体系。他推崇理性,认为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他强调哲学理性的历史地位,认为伊斯兰教衰落的根源之一在于近代穆斯林各民族对于哲学理性的普遍轻视;他坚持以理性为基础的宗教观,认为人类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获得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哲学将哲学知识与哲学体系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造成主客体对立与知识的日益独断,对现实人生与个人生命关注甚少,引起19世纪末与20世纪哲学家们对其的批判。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给近代西方理性哲学以摧毁性的冲击,有着对理性的强烈批判性;但潜意识理论用于分析社会时又有着意识形态的性质,步入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范畴。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必须加以辩证的看待。  相似文献   

13.
维柯从诗性智慧入手 ,坚持历史发展的观点 ,把史料与哲学批判结合起来 ,力图感性与理性相统一 ,探讨人类文化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他的认识论及其以己度物的隐喻说、类概念说 ,深远影响着哲学与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基础,主要论证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这缘于康德确信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应对"休谟问题"。康德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并不存在,因为他没有正确理解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可靠性,他所依赖的亚里士多德逻辑自身是存在缺陷的,他对"休谟问题"的所谓解决其实是回避。  相似文献   

15.
行动研究发展至今,面临着认识论重建的重大课题。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重建行动研究的理性基础开辟了新的路向。在实践哲学看来。实践理性具有与科技理性完全不同的特点,植根于实践理性的行动研究也需要自觉地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旨趣、研究风格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知识观是教育设计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教育观。自19世纪末开始,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知识现实,哲学界对以理性为标准的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即教学步入了“后现代知识观”。  相似文献   

17.
《不列颠百科全书》“教育哲学”词条撰稿人,美国教育哲学家索尔蒂斯说:“通过对教育工作者在观念和规范两个领域遇到的问题,提供哲学的严密的检验、批判、辩论、分析和综合,用这样一些方式进行哲学思考,以便促使教育事业尽可能多地做一些理性的自我反思。”这就是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哲学今后研究与发展的方  相似文献   

18.
课程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特定的知识观影响,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知识观的演进,经历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前两种知识观倡导理性权威和绝对主义,后两种知识观倡导批判和反思。基于这种差别,笔者将之分别定义为权威型知识观和批判型知识观,并探讨从权威型知识观向批判型知识观的转型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权威型知识观及其特征权威型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理性主义知识观以深刻的唯理论为哲学基础,这种知识只能由理性论证来获得。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  相似文献   

19.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不但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理性教育思想、国家教育思想以及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四个方面论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探讨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问题创新教育的范畴和事实,于创新教育是否有必要,是否能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还需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从揭示问题创新教育的生命哲学理性蕴含、创新哲学理性蕴含、教育哲学理性蕴含和社会哲学理性蕴含等方面分析,能明了问题创新教育的问题生命活动逻辑起点、问题创新教育的科学创新特征、问题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问题创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认识问题创新教育的丰富哲学理性蕴含,为创新教育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