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林 《文学教育(上)》2008,(17):138-140
除夕是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又称除日、除夜、岁除,俗称“年三十”。因为它是一年之终结,所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极为重要,极为隆重。而宋代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岁时节令的时代,宋代的除夕民俗活动可以说隆重、丰富而热烈。  相似文献   

2.
节令体系在宋代的成熟和节俗活动的纷呈迭出,催生了节令词的大量出现。节令民俗制约着词牌的命名,促进新词调的诞生,显示出宋代民俗对宋词的巨大渗透力。同时,节令风俗随着宋词的书写与演唱而迅速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民俗与文学之间相互作用,二者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民俗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发展,而文学也因民俗的影响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春节民俗,这些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从中原地区春节民俗如年、祭灶、除夕、春联、饺子、爆竹、拜年做一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春节民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从古代节日诗歌中可见一斑。除夕同样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为何叫作除夕?除者,光阴过去也。《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除夕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守岁,早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常以除夕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情感。但由于时代不同,境遇各异,诗人抒写心志也千差万别。总的来看,除夕诗主要表达以下几种意蕴。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文与古代的节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我们研究传统节俗文化的珍贵史料。我们要利用古代诗文来探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和特定的民俗心理、审美情趣,继承并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诗序与诗歌是二位一体的文学存在,它所具有的映现生活、抒写情感、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节俗类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小类,共37篇。梳理这些诗序,我们发现,唐代节俗诗序不仅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唐代流行的节俗名称,而且鲜活地再现了节日风俗文化自古至今的流变过程,同时它们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宋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促成了节序词的繁荣,其中重阳词就是最重要的节序词之一。重阳词里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菊花意象,这些菊花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一瓣菊香,向我们展示着两宋社会丰富的民俗心理、民俗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9.
一、形成背景 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青少年群体对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及其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宋代节序词意象有其明显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意象带有季节物候特点,而人文意象则是节日所特有的典型民俗活动,这些斑斓而特别的意象为后世展现了一副宋代的世态风情画卷,也为宋词抹上了一笔特有的中国风。  相似文献   

11.
京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植根于京族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婚恋习俗、民间信仰等民俗传统文化对京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民歌则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3.
节日民俗是民俗节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闽南的节日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民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地了解家乡民俗文化,进一步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如今的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活动大部分只成为节日应景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较单一,且枯燥无趣。因此,选择合适的节日民俗教育内容能有效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节日的独特性,了解家乡民俗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民俗教育价值,促进社会性发展,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节日文化也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除夕趣谈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我国的名人志士曾留下了许多令人传诵的佳话,为节日增添色彩。 唐代诗人贾岛每年除夕。都要置案焚香,取一年之作置於案上,恭敬叩拜,并酿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以此总结一年创作,祈来年笔耕丰收。宋代诗人苏东坡非常勤奋,就是在除  相似文献   

15.
正节日民俗是民俗节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民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地了解家乡民俗文化,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如今的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活动大部分只成为节日应景节目,内容选择较单一,且枯燥无趣。而合适的节日民俗教育内容能有效地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节日的独特性,了解家乡民俗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民俗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复仇观念,这些观念与民俗中的鬼神信仰和鬼灵崇拜、语言民俗中对誓言的重视、丧悼民俗中的鬼魂依凭等密切相关。受民俗传统的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体现出明显的俗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中原节日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中原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节日大多发源于此。现今的浙江是古代越国的主要区域,中原文化早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影响到了越地(浙江),使越文化涂抹上了中原文化的浓重色彩。中原节日文化更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越地(浙江)的节日民俗,让越地(浙江)的节日文化里存留着中原节日文化的大量基因。  相似文献   

18.
倪梅玉 《文教资料》2008,(17):51-52
自国家正式将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列入法定节日之后,关于民俗复兴的讨论便不曾停歇.经历了今年的清明节,反观节日期间的各方反应和各方报道评论,很多曾经被人们遗忘的清明节民俗活动,都呈现出了蓬勃的活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众的节日生活,更好地继承了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充分地体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俗中的越、僮之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土著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因此,客家民俗曾受到百越民族及其传人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杂俗等方面论证,说明:客家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岭南百越文化,曾对南方汉族各民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鸿燕 《学子》2014,(1):19-19
【正】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