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邦同志说过,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人民关心的重要事实。”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首先要树立嗜新意识。嗜新,就是极端地喜新厌旧,对新生、新鲜、新奇的事物嗜之如命,而对旧闻、套话、陈词、滥调深恶痛绝。极端地喜新厌旧,是创新意识强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精心追逐内容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传递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一信息”,时效上是第一个报道的,道理上是第一次阐述的……这些结合起来,就构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级普类的新闻媒体纷纷进行新闻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受众的要求.增强自身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倡导采写硬新闻、真新闻.减少并逐步取消不为受众欢迎的条文式的总结式新闻、提纲挚领式的会议新闻、一厂一品的工作性新闻已成为众多新闻媒体的改革内容之一。作为通讯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样的转变.如何采写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这里笔者作一些肤浅和简略的提示,供参考。一是多写“身旁边”的新闻。注意挖掘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有血有肉有细节的事实,采写“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报道。这种新闻报道的对象不受约束,可以是…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新闻策划,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在采写思路、采写角度、写作风格、编排处理等方面的策划,目的是让新闻报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二是对现实事物潜在的新闻进行策划,或者催生新闻事实,或者推动新闻事物向前运动。在当下纸媒之间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超越这两种意义的新闻策划,用一种全新的新闻策划形式,是媒体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跨界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反观社会上的企业推广、品牌推广、活动推广等,“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这些成功正是源于这种“跨界思维”。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时期宣传某种指导思想或新精神时,大量内容相似、面目相仿的稿件会连篇累牍地(扌翁)进编辑部。编辑看到这些稿子,常常为其缺乏“个性”而发愁。这时候,如果遇上一篇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新闻个性的报道,就会使编辑如获至宝。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和写出有“个性”的新闻呢?这就要在采写中抓住事物中具有与众不同、新鲜、特殊的新闻事实。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抓“个性”,就要善于从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态寻找事物的特  相似文献   

5.
何军 《新闻前哨》2002,(9):20-20
人们在采写新闻时,最头疼的应该算是“捉点子”,有了“点子”,便下笔如有神;反之,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虽绞尽脑汁,却元从落笔。这种现象从新闻理论上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新闻主题的提炼问题。 新闻主题的提炼,是采写新闻的关键所在,提炼出的主题能以小见大,即“滴水见太阳”,便可算成功。要提炼出成功的主题,“逆向思维”是方法之一。 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而逆向思维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因为当一件事情让  相似文献   

6.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手法新。怎样才能出新呢?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新闻要有新意,关键是思维要新。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媒介纷争的今天,要在新闻界展露才华,写精品,出华章,必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争取读、争取观众,对稿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见报率和获奖率的难度也相对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现实,在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努力写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正在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主攻方向。本拟结合采写工作实际,对新闻如何出“数”,出“金”、出“新”、出“彩”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1989年10月中央宣传部的领导提出大力倡导采写现场短新闻以来,我国新闻界现场短新闻的采写已蔚然成风,产生了一批有声有色、颇有影响的佳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好评。这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而现场短新闻在写作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也是引发这种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瑞环同志在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颁奖大会上指出,现场短新闻具有真、新、活、短四大特点,其中新、活、短三项都涉及到这种体裁的写作形式。这里,我们想探讨一下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方面,即现场短新闻的开头与结尾。在这方面,现场短新闻有充分条件摆脱一般消息写作  相似文献   

9.
穆青不但以他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新闻采写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他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倡导与论述,就是他对新闻采写理论创新与改革的重要贡献。这“新闻三论”是穆青长期采写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他观察分析世界新闻新潮,结合中国新闻界现状而阐发的真知灼见。“三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反映了穆青的新闻思想,为中国新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1.
我是从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的。这些年来,采写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率一年比一年高,1992年有110多篇被地区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刊用。一个基层通讯员。为什么有这多么的稿件能被采用呢?这除了同志们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新”字,围绕“新”字作文章的结果。抓住“新生”“新生”,是指第一次出现的事物。能抓住这一点,及时报道出去,采及率就高。  相似文献   

12.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4.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元旦,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开辟了新专栏《特快专递》。编辑部对《特快专递》栏目的稿件要求比较高:一、必须是当天新闻;二、必须是比较重大的题材;三、必须是消息;四、必须是本报记者独立采写,有“独家新闻、独家报道”的内涵。一年来,这一独家报道型的专栏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天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者部作为这一栏目的主要供稿部门,对《特快专递》有以下三点认识。一、给版面以翠绿的亮色。人民日报要闻版,重大新闻多,有了《特快专递》这一栏目,版面上宛如多了一块春意盎然的“绿地”。《…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喜新,是读者的普遍心理。求新,是采写新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闻教材和新闻专著在论述“新”的时候,大都强调两条:1、从时间上讲,事实的发生和变动,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近到事情发生后几分几秒就能捕捉到并发出新闻(有的事情出于其他考虑,做了不说,或晚说。但这不是普遍规律八人从内容上讲,“首次性”的事物最可贵,新闻价值最高。不少学员(特别是生活工作在基层的学员)认为,书上写的和别人说的这些道理,尽管是十分正确无庸置疑的,但是,实践起来却不难了。因此望“新”兴叹:一个连或一个团的范围虽…  相似文献   

18.
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代,采写硬件日益先进,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对提高采写新闻者的素质,很有益处。新闻采写基本功之一是敏锐的观察力。要把自己的一双眼睛炼成"慧眼"。采写者的眼睛要如同"广角镜",善于观六路、听八方,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要如同"过滤镜",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辨别事物的真伪,发现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如同"显微镜",能够探幽索微、知微见著,观一  相似文献   

19.
先请学员们把这个概念弄准确,否则,讲的入和听的人就可能想到两岔去。我们说反常的事物有新闻,重点在“有”。因为有,所以就可以去发现、探索、寻求,就可能写出好新闻。但“有”并不是“是”,如果说反常的事物是新闻,把反常的事物同新闻划了等号,那就错了。不仅写不出好新闻,还可能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探讨新闻写作必须采取的认真态度。什么是反常的事物?所谓反常的事物,指的是一些不正常(或者叫失去常态)的事物。这种现象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到处可见。比如气候反常、灾情反常、观念反常、处置反常,等等。这些反…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业余新闻爱好者占多数以上,他们在宣传工作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从新闻视角、新闻敏感还是从认知能力、写作技法等方面来衡量,业余新闻爱好者与专业新闻工作者相比,在综合素质上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理性差距。那么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如何提高新闻采写的水平?以笔者之见,应重点强化三种意识:首先,强化创新意识。顾名思义,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重要事实。”在这里所说的新是指写作理念要新。由此可见,做一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