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宁农民报》是一张专业性的服务类报纸.我们的办报宗旨是: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为农民服务。在要闻宣传报道上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农民增收为主线.突出报道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权威的政策信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报纸的可读性、指导性、实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从去年6月开始.陕西农民报就专门拟定了加大农业宣传报道力度安排意见,并组织编辑记者深入陕南、陕北等贫困山区,了解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及时调整了宣传角度.以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为农民服务、替农民说话、帮政府解难.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科技知识,宣传精神文明.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省上农口机关的表扬。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我们经过广泛深入调查.了解到了农民读者对报纸的希望和需求是.通过看报纸.学习了解政策的读者占到47%,学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3.
谈歌 《档案天地》2008,(5):62-63
对于作家来说.农民的含义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写作品给农民看.一个是写农民题材的作品。 直观地说.近年来.或者说近十几年来.或者更长一些时间里。中国作家们的笔下.写农民的作品渐少了.写给农民看的东西更稀少了。农民读者怀念赵树理,怀念柳青.是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已温饱无虞。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和丰富。和城市差距还比较大。以图书占有量为例,据调查.每个农民年均拥有图书量为0.1册(不包括小孩课本).有些地方的农民家庭甚至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农村文化贫困现象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姜照君 《声屏世界》2005,(10):11-12
在全世界范围内。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处于数字鸿沟底层的是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农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和技能?如何将农民的数字鸿沟转变成数字机遇?本文从农村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软资源”的角度出发,力求为农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渡过“数字鸿沟”、抓住“数字机遇”.搭建一座桥粱.提供一种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农民下岗     
工人下岗,农民也下岗。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不加节制地造城、造镇“运动”.迫使一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依靠——土地。在“加快发展”的口号下.失去土地的农民脸庞上的愁云,为轰轰烈烈的城镇化热浪所暂时掩盖。  相似文献   

7.
农副业科技知识本身很具体.有的还很复杂.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通过广播把这些知识直接介绍给广大农民很方便。但是.广播全靠“听”.它和报纸的“看”以及电视的又”听”又“看”很不~样的。广播一听就过去了.如果听错.生产上还会受到损失。这个问题在农村科技广播宣传中格外突出.也是科技编辑遇到的最大难题。同时.农村科技广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80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而高中和中专程度分别占931%和183%.大专及以上仅占048%。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并且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使留在农业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低.从而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困难。据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市35个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的统计.全部3992个常年务农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竞达到91%。0这样低智能的劳力结构.对农村科技广播宣传通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的科技编辑要下苦功改变编稿方法.变“写文”为“写话”.写农民的话.写农民听得懂的话。  相似文献   

8.
徐少敢 《大观周刊》2011,(18):171-171
目前,《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已出台,这些法律法规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也是需要自觉规范的行为准则。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为方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广。谨防不顾实际和不讲效益强行让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做法。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贴近农民搞好推广.做到熟农民、知农情、递农讯、  相似文献   

9.
党报曾经长期在农村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但是在当前的农村传播市场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学者赖浩峰等人2004年对江西省致富后的农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致富农民占有的各种媒介中,电视机百户拥有率居首位,其中拥有彩电的约占被调查者的89.5%;而在致富农民中。自费订阅一份报纸的只有14%,订有两份的为7%,三份以上的为2%.而不订阅的占总数的77%。有60.19;的人称从不看报纸。这是致富农民的幅况,一般农村居民的情况当然不会更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天津档案》2006,(12):45-45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的徐经艳在《如何做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档案工作》一中.提出了做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档案工作的4条对策:1.加大档案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启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部门受探入基层花大力气宣传档案知识.启发农民的档案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农民报的办报人。怎样使这张报纸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农民在生产与生活中离不了、放不下。让农民心甘情愿地订阅。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体现“三贴近”的原则.要贴近贴近再贴近.并让这句我们办报人时时日日念的“办报经”真正在我们的稿件中反映出来。在报纸的版面上体现出来。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站在解决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22日.北京某报在一版“迎接建党85周年特别报道——为民办实事党员走在先”专栏中.刊登了通州永乐店镇党委使农民致富的报道.报道的主标题是“农户种香菇收入翻20倍”。翻20倍是多少?笔者通过报道中提供的具体数字计算得出.农民种1亩香菇收入为1048576000元.也就是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好个吓人的天文数字!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三农”问题日益为国家关注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档案工作的优势,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近两年.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努力探索,夯实基础,与时俱进.在“三农”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陈壮 《天津档案》2006,(12):35-37
档案工作如何直接为农民朋友服务?除了继续抓乡镇机关、农村民营企业、行政村组的档案工作外。主要应在有关部门建立与农民直接相关的档案。建立这些相关档案.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又是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农民朋友身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结构调整报道要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最直接的办法.是发挥媒体的服务功能,利用媒体消息来源多、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的优势.向农民提供广泛而及时的市场信息、指明众多有用的市场机会,供农民选择,让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对刚刚走向市场、尚无力自主寻找市场机会的农民来说,这既是对症下药,又是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16.
村图书室建设,应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立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要努力借助社会和行政力量,把村图书室建设成为各部门机构个人等为农村农民送知识、信息、技术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服务中介和农民朋友的终身学校。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化服务是我国的新生事物.也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大实践。第1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引题)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主题)》,报道了山东诸城在全国首创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助推基层组织由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转变。作品精选材料.妙用事实.恰当组织结构.而非空讲道理.明白通畅地传达意昧深长的时代主题.使报道获得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其写作特色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消息报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农民传统“小而全”的传统种植方式却难以承载农民对于致富的渴望。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专稿《跨国合作引发种植模式的变革》,报道了依安县遵循土地流转政策,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依托龙头企业推行“四区轮作”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做法。报道播出后,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迪,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如何发展,广泛推动农业种植模式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县级新农村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大革命时期继广州农讲所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国共两党合办的又一所培养农运骨干的学校。武昌农讲所培养的学生为以后全国各地的农民武装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毛泽东、方志敏在武昌中央农讲所的一段交往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