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这段时间笔者在编辑部连续给一些函授学员打电话,对其提供的稿件进行电话补充采访。为什么?因为这些学员的来稿中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编稿时“卡了壳”,如不进行补充采访,稿子只能废掉。函授学员来稿能进入编辑的视野、闯进编辑程序,很不容易。如果因为其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半途而废实在可惜,作为编辑也很不忍心。  相似文献   

2.
甘厚兵 《军事记者》2008,(10):63-63
最近,笔者到基层采访与一些报道员接触时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稿件出手不几天便给编辑打电话询问:“我那篇稿子收到没有?内容怎么样?能不能刊用?要不要再修改补充一下?”这种变相逼编辑回答的做法不妥。我认为,稿件刊用不刊用,不要问编辑。  相似文献   

3.
翻阅全国各高校的校报,发现许多报纸经常出现文章块头大、篇数少的现象,有的为了凑够版面,甚至每期都有半个甚至一个整版的文摘。这些报纸虽然每期也大都能按期出版,但高质量的稿件太少,信息量太小,给人以明显的“米不够,水来凑”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闹“稿荒”。“稿荒”何以发生?真的是由于学校实在没有更多的情况可在校报上反映,校报稿源濒于枯竭了吗?非也!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于有些编辑没有全面履行编辑职责,忽视了校报稿源建设。我们知道,作为校报编辑,除了编辑和采写稿件之外,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做好稿源建设工作,包括经常性地搞好通联工作,积极组织稿件,努力开辟和培养稿源。如果整天呆在编辑部“守株待兔”、“等米下锅”,那么“稿荒”的发生就往往成为必然。怎样才能不断加强稿源建设,彻底杜绝“稿荒”,从而办出一张质量高、信息容量大的报纸呢?结合近年来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努力办好专栏我们知道,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是校报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校报这份出版物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但同时我们还要清楚,校报要全面完成自己...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看稿、编稿中觉得,同样主题的新闻稿件,采用的结果有时却大不一样,有的排上了头条,有的连采用的价值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 问题的症结就在选材上。清代的刘大槐说过:“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无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9.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10.
张羽 《今传媒》2003,(6):57-58
暑假期间,我到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锻炼。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外出采访,在资深的老编辑指导下编稿,努力尝试着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在思路上下工夫 “看稿子”是一个基本功,我从被编辑老师扔掉的稿子看起,一是看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扔,二是看这篇稿子有什么优点和可取之处,三是如果让自己来操作该怎么办。看完之后,再同编辑老师交流,主要是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看被编辑老师改过的稿件,看他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1.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12.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13.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14.
连续几天翻阅自然来稿,竟然没有选上几篇可用的。不是说自然来稿反映的人和事不能刊用,关键问题在于写作上的啰嚏,本来用简单的笔墨即可交待清楚,却非要来个长篇大论不可。按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一般不超过2000字,在这个范围内,编辑编稿不费什么事。可是,有些作者一写消息就是二三千字,一写通讯就是五六千字,编辑编稿等于写稿,如果不是特殊的好稿,谁也不想揽下这等苦差事。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陪不起呀!俗话说:“好话啰嗦三遍,鸣狗都不稀罕”,可见人们对于啰嗦是多么厌烦呀!说话啰嗦,人家看了会皱眉头;写文…  相似文献   

15.
某师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个小品,一家杂志拟刊用。编辑去电话与这位主任商量:可否将其中一个地方改改。这位主任接到电话提出,如果不改,也许效果更好。那位编辑听完主任的理由,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末尾还叮嘱这位主任,希望以后多写独具特色的东西,多提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编辑喜欢,读者喜欢,部队需要。由此联想到时下有些新闻报道人员,绝对“尊重”编辑意见,对编辑的话只会“是!是!”“好!好!”,没有一星半点异议。只要编辑编稿,换上啥例子都行,怎么改都可以,那怕面目全非,只要作者是自己的名字就行,以致所“写…  相似文献   

16.
组稿的学问     
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要向社会广泛组织稿件。组稿,这是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主要任务。 有些编辑也懂得组稿的重要性,但又嫌组稿工作麻烦,会占用自己的编稿、写稿时间,因此还是靠“就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稿件,请报社内部几位同志去写,自己也动笔,就不必向社会组稿子。有些编辑出于无奈,只好“广泛组稿”,无非是写一封统一的组稿信,在内部通讯刊物上发发,或是打印一下,装进信封,发到一些部门和通讯员手里。这种“现代化”的组稿方式,虽比较省力,但往往效果不佳。 编辑不能守株待兔,“等米下锅”,要密切同作者联系。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稿单”的感想可别小看发稿单,它不仅有这份稿件的一些原始记录,如作者的简况,编辑选稿、编稿之初衷等,还有二审、三审对这篇稿件的评价。甚至连稿中的差错也都列有细目,一一记录在案。所以说,发稿单不仅反映了稿件由“原型”变为“成品”的历程,也能折射出...  相似文献   

18.
黄晓红 《新闻世界》2004,(7):46-46,48
报纸的出采,报纸的出众,都是南每篇精彩的稿件组成的。没有精雕细刻的好稿,再花哨的版面也是徒劳。因此.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是一个编辑必须每天面对的事。编辑编每一篇稿件,就是对稿件的精心打造,稿件打造的好不好.编辑的意识、编辑的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20.
渴望好稿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本人当编辑时间不长,却饱尝了“等米下锅”的焦急滋味。那种心慌,时常搅得人食无味、坐卧不宁,有时候竟到了内火攻心的地步。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