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跃贤 《语文天地》2011,(10):53-54
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公是他的谥号。"七年级下册在注释"朱文公"时,又说:"宋代朱熹,哲学家、教育家。死后追谥‘文’。"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恰当呢?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旧唐书》中记载,韩愈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对后人影响深远;对韩愈诗文的整理、研究也源远流长,宋代即有五百家注韩之说,但由于各种原因,也留下不少问题。今由四川师范大学著名文学史家屈守元教授及其助手常思春先生共同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愈全集校注》对历代韩集校注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对现存韩诗韩文编年做了新的考订,校勘精审,注释准确,解决了不少前人未及发现或未曾解决的疑难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迄今为止韩集的最佳文本,为韩愈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不负“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计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等称号!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们也为此感到荣幸。  相似文献   

3.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关于韩愈的籍贯,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马说》注释为河南省南阳县人;“教参”说是北京市通州人。《湖北教育》今年第二期发表石见的文章指出,韩愈的实际籍贯是唐河北道孟州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县)。石见的根据从朱熹而来。朱熹曾参照多种资料对韩愈生平作了详细考证,《河南通志》及柬雅堂刻《韩昌黎集》尾附录均曾收录,石文择要概述了四  相似文献   

6.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韩愈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孟州召开.笔者初涉韩愈研究,匆匆草出<韩愈史事背景两题>以应盛会.此"两题",一为"韩愈郡望昌黎及<新唐书>韩愈为‘邓州南阳人'问题",一为"韩愈在经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所以草此两题,一者避实就虚,选择了笔者相对熟悉的历史地理领域与曾经做过的郡望问题、经学问题,二者借题发挥,表述笔者对现今韩愈研究的如下感觉:千余年来,韩愈研究以至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若干论题的有欠深透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试论韩愈古文与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与传奇生成于同一文化环境。小说与韩愈古文同其叙事性,证明了二者确有通同之处。韩愈融通古文与小说的创作尝试可分为“小说古文”和“古文小说”两个层面。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是古文与传奇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韩愈“小说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小说对于韩愈古文的影响还表现在后者对可读性的追求上。韩愈还熔古文与小说于一炉,大胆创新,写出了被人称为“古文小说”的《石鼎联句诗序》和《毛颖传》。中唐时文学审美的大趋势是由雅人俗,时风众势,韩愈不可能遗世独立。小说与古文两种文体间的天然联系对促成韩愈古文与小说的艺术交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这里的"道",应是指儒家之道;"师",应当看作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道为师"、"把道当做老师"。所以这样解释,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悲戚,句句悲戚,真是闻者惊心,观者落泪。但是,这只是文字表象,韩愈真情不一定如此。韩愈对十二郎的感情若真如他所写的那般强烈,那么,他会不顾一切地将十二郎接到京城享受荣华富贵,虽然实际上他也派人接了,却没有尽心尽力,每次都因“故”作罢。其中有一次,十二郎进京看望韩愈,并且住了一年之久,如若韩愈愿意,那么在此期间是绝对有机会遣人去接来十二郎的妻子的,可是他没有,一直到十二郎一年后主动请辞“归取其孥”,表明他打算入住京城。然而很遗憾,这次韩愈依旧没有遣人去或随同十二郎去接人。最令人寒心的是,韩愈…  相似文献   

11.
现行部编中学语文教材对课文疑难词语的词义均作了注释,这些注释为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把握文章内容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注释存在的问题不少,现从初中语文课本现代文注释中撷取数例稍作分析,以就正于方家.[仙逝]表示对死了的人的婉转言辞.(享·特罗亚《最好的顾客》)这条注释确实令人费解,“死了的人”是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人”.注释使人误认为是表示对人的婉转言辞,这实在不是“仙逝”一词的本义.请看《辞源》对该词的解释:仙逝:谓死也.对于死者不斥言其死,谓其登仙而去也.《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  相似文献   

12.
《韩集举正》是南宋方崧校理韩愈诗文时做的校勘记,它保存了许多有关韩愈诗文集的资料,在韩集研究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它为考察唐宋时韩文版本情况提供了材料,是韩愈诗文结集的里程碑,为校勘、注释韩集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14.
柳枝绛桃辨     
柳枝、绛桃,宋代王谠谓是韩愈之二侍妾。此说一出,议者纷纷。本文从韩愈诗作的背景、唐宋人的用语习惯,以及《唐语林》、《闻见后录》等的自相矛盾处切入,认为柳枝、绛桃是韩愈侍妾之说纯属附会。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第一册选进了韩愈的《师说》,我发现各家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一句的注译不尽妥贴,有必要予以探讨。现将我见到的几种注译列出如下:1.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2.我学的是道理,  相似文献   

16.
碑志文成就最大的要数汉唐二邕(蔡邕、李邕)与庾信。蔡邕是碑志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是第二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李邕是第三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的碑志文,主体是用骈俪文构成。无论体制,还是内容,都是一次变革和飞跃。三人的碑志文,对韩愈的碑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使韩愈成为碑志文发展的第四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韩愈对前人碑志文创作成就的扬弃,“兼收并蓄”,既有袭旧,更有创新。突破文体的规范,给碑志文赋予了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韩愈的碑志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给后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奇崛险怪;在内容实质上,表现出谄谀不实。这是韩愈表现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人碑志文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的不当扬弃。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师说》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句。下表是几个本子对“不齿”的注释:  相似文献   

18.
对蔡邕碑文所树立并深刻影响中古碑志创作的人物才性品评笔法,韩愈碑文表现出了明显的疏离。蔡邕碑文深受才性品评思想影响,追求对碑主的德行、政事、学问、才能、气质等进行全面叙述,体现了才性品评对“兼材”与“通人”的崇尚;其语言“清词转而不穷”,以丰富的品评词汇以及类比、排比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对碑主进行全面记叙与刻画。韩愈的碑文不追求对碑主进行面面俱到的“通人”刻画,而是着重突出其忠义仁爱的品性和奇倔的性情,在语言上也极大地摆脱了蔡邕碑文所树立的品评语言传统。蔡邕碑文对唐代碑文创作有显著影响,韩愈之前及同时代的古文作家,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蔡邕碑文的影响。韩愈碑文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韩愈、苏轼二人都有贬处岭海的经历,面对逆境他们都表现出忧谗畏讥、小心谨慎的常人心态。然而学界对他俩在岭海的表现评价则截然不同,对韩愈人们毁誉参半,对苏轼人们则清一色溢美之词。这种不同的评价自然有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已故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一书,是韩愈诗歌校注的集大成者,深受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好评。然而,书中的有些补释也存在一些瑕疵,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注释错误;二是属于赘注;三是注语繁琐;四是补释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