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落英”一词,在初中语文课本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释为“落花”。这于训诂、文意均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去年的《中学语文》第十期上却有同志撰文提出异议,说“落”应作“始”、“初开”讲,  相似文献   

2.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袁有根教授撰写的《历代名画记研究》2 0 0 2年 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正式出版。这是袁有根教授花费了二十多个春秋写成的一部专著 ,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成果之一 ,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名画记》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历代名画记》论析 ,较系统地论述了张彦远的绘画创作观、“绘画源流”说、绘画品评观。并对张彦远的“渐变所附”说和“山水之变”说进行了辨析。下编为《历代名画记》考辨与读释 ,从《历代名画记》传抄翻刻之误、张彦…  相似文献   

3.
李镇西老师的《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一文,在本刊1991年第12期发表后,在读者评刊中有不同的反响,有的同志认为:“此文作者用心良苦,愿望善良,但教育思想陈旧,会好心伤害学生素质。”有的同志认为“李镇西老师从具体可行的四种方法入手,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了“教师权威转化为集体意志”这—论题。最近,我们又陆续收到一些不同见解的来稿,除今年三、四两期已发表的李荼晶同志的《立足“建设”,还是“破字当头”》和刘诚信同志的《这种管理办法行吗?》两篇与李镇西老师商榷的文章外,本期又发表了双克同志的文章。他们的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具有良好的文德、文风,我们殷切希望关心本刊、关心这一重要课题的广大班主任和理论工作者踊跃来稿,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可就其中桌一个观点和做法,结合自己或别的班主任的工作实际,有理有据地阐述如何管理班集体才科学。愿这个问题的讨论,对广大班主任科学管理班集体,提高班级德育实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期刊载了王伟民同志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注释标点商榷》一文,其中27条是对《勾践灭吴》中“寡人礼先壹饭……”的新解,他不同意《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编注者根据韦昭旧注将“礼先壹饭”解为“吴王自言年长于越王”.而引《史记·淮阴侯列传》漂母饭韩信的故事来说明“壹饭”是“小恩惠”.吴王所指的“小恩惠”是针对二十年之前“夫差没有灭掉越”这件事说的.我觉得王伟民同志的新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从前对这一句也有上述类似的想法,以后因看到《吴越春秋》中的有关记载,否定了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5.
今年元月九日,湖京省宜昌地区中学语文研究会在宜昌市召开了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该区各县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近五十人。特邀参加大会的有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编辑部和武汉《学语文》编辑部的同志。大会由副会长张文海主持。张文海首先致词,接着通过了研究会章程。本刊编辑部苏顺刚同志参加了大会并宣读了本刊写给大会的贺信。会议之后,苏顺刚同志约请宜昌地区十多名语文教研员及中学校长举行了座谈会。听取了同志们对本刊发展的献策。  相似文献   

6.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徐州——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城之一,被载入史册。溯其源,它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徐州附近出土文物鉴定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晚期,就有人类开始在这一带地方广泛地活动。“徐州”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一般说来,它的名称沿革,不少于以下七个:“大彭国”、“崇国”、“彭城”、“楚国”、“徐州”、“北徐州”和“武安州”。现在的徐州市,在远古时代称为“大彭国”,实际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氏族部落,所以又称为“大彭氏国”。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相传上古黄帝孙子昌意  相似文献   

8.
<正> 通读门立功同志的新著《历代诗话撷英》,感到这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与资料价值的潜心之作,颇具特色。一、选材精审,评述多有新见。著者站在当代意识的高度,对历代诗学资料进行精心审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散见于史籍、文集笔记及历代诗话专书中的大量诗学资料进行汰除糟粕、采撷菁英。如诗道一节,既精选了“言志”说的大量资料,又采撷了“缘  相似文献   

9.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臧云浦、朱崇业二同志合作编写的《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表释》最近全面修订改写完毕,已交稿,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曾经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作为教学参考书印过一次,当时的书名是《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常识》,在有关单位内部交流,受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主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名实无准”,讥《项羽本纪》“纪名传体”,“再三乖谬”。解放以后,人们肯定了司马迁列陈涉为“世家”的进步意义,有的同志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司马迁“列陈涉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在古都西安举行的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召开之际 ,本刊编辑部与来自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30余名热心作者、读者代表进行了倾心座谈 ,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推陈出新 ,锦上添花 ,更好地为教学和教师服务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具体的讨论。山西教育报刊社总编、社长 ,本刊主编李衍黔同志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本刊的热心作者、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座谈会上 ,关于会刊栏目的设置是各位代表讨论的最热烈的一个话题。其中 ,“专题研究”、“优质课例点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等栏目最受教师的欢迎。一位教师发自内心地说 :…  相似文献   

12.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13.
这是屈赋《九章·惜往日》中的一段。其中的“立枯”一词,古今注家多认为是指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烧死。一九五六年,文怀沙同志曾发表过不同看法:“我觉得这种理解嫌迂曲,所谓立枯,就是无精打彩地老站在那里发愣的样子。”(《屈原九章今译》)但联系上下文,此解似嫌勉强,故对此说附和者甚少。不久前拜读《“立枯”新解》 (载《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新解》)一文,看到对“立枯”的解释又有新说。《新解》直截了当地断言:在注释“立枯”时“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焚”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判定姜亮夫、马茂元、聂石樵、金开诚、郭沫若等学者对“立枯”的注解都是错误的。《新解》的推理过程大致是:这些人的注解都是沿袭王逸  相似文献   

14.
上录一诗一词,历来为人称道,且多相提并论。人们众口一辞,指出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手法,均一脉相承,因而颇多相似相同之处。如夏承焘先生说:“这两个作品同出于民间,同样表现真挚的爱情;因为情感相同,所以语意也相近似。到现在我们也还用‘海枯石烂’一词,表示永不变心的爱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说:“本篇主题与汉乐府《上邪》同为用誓词表现深挚的爱情,写作方法亦相似,而更有曲折之致。”倪木兴同志也指出:“《上邪》  相似文献   

15.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这一句各注本译本多有异说。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大,可以装到笼子里占有它。这是形容丘很小,可以一览无余。……笼,作动词用,装入笼中。”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注为:“包笼起来占有它,极言其小巧玲珑之状。”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文选》注为:“笼:包括;笼而有之:全部占有它。”《历代游记选》注为:“整个地占有它。笼,包举。”于在春的普通话翻译为:“正好全部占有它。”  相似文献   

16.
“回门”仪式乃是指新婚夫妻相偕回女家有亲之事,闽粤地区婚后礼“回门”仪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及根源。从清至民国修治闽粤地方志可知闽粤二地多有“回门”仪式之行,且往往视“回门”即为“归宁”。这种风俗承继中原文化而来,且深受文公《家礼》影响;而此仪式见于文公《家礼》,但不载于历代循之不废的《仪礼》婚礼,且其他经籍史传所载之“归宁”亦不同于“回门”。今谓“回门”即“归宁”者,实与历代经籍史传所记载有所别异;观历代载礼之书,自《家礼》始录有“回门”之仪,自明代首见于官方礼书之中;至清,则有“回门”、“归宁”二者混用情形。总而观之,“回门”初始乃为民间习俗,至明代则有久俗成礼之迹。  相似文献   

17.
一、“固也”的“固”该作何解? “固也”一句,有的注本干脆避而不注(如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新旧课本和教参都注译为“本来是这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别注为“历来这样说的”、“向来如此”。按之于原文,均捍格难通。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讨论。第一,从表达惯例看。这些注释中都有“这样”或“如此”的字样,要知道,古人写文章,若需说“本来是这  相似文献   

18.
<正> 由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黑龙江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书刊装帧艺术研究会等单位分别举办的“优秀文章编辑奖”、“优秀书刊装帧艺术作品”评选结果日前公布。本刊编辑部有4人分别获奖:李慕瑾同志编辑的《关于职工高校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的研究》获优秀文章编辑一等奖,赵晓东同志编辑的《清除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消极观点》、徐枫同志编辑的《重视干部教育的效果反馈》获优秀文章编辑二等奖,孙永芳同志设计的1990—1991年《成人教育》封面获封面设计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20.
也谈“除”     
王海根同志《古代汉语反训举例》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七九年第三期)中将除官之“除”解为授予之义,这是对的。但是,认为除官之“除”为“除去”义的反训则不妥。古书中除某官即授以某官,白居易《除苏州刺史》:“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可证。然“除”字,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