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一个人如能结合自身的缺点——“短处”,再找到客观需要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进行选择和应用,短处有时会变成长处,从而“化短为长”,扬长避短。某制造感光材料的跨国公司招聘暗室工作人员。小王是个盲人,他听到这一消息后,通过他人了解到这个公司的用人制度非常科学合理,很会用人之“短”,便很自信地前去应聘,而这家大公司的确独具慧眼,优先录用了他。他们相信在暗室工作,盲人比视力正常人占优势。应该说,小王作为盲人去…  相似文献   

2.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注释是这样说的:“【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细读原文,这条注释是不大符合文意的。我的理解是:“困于心,衡于虑”也好,“征于色,发于声”也好,都说的是一个人的一回事。那就是:人必须经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  相似文献   

4.
曾在《读者》上读到过世界著名科普作家美籍俄国人阿西莫夫讲述的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说的是与他熟识的一个汽车修理工曾经出过一道思考题给他:有一个聋哑人,想买几颗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了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他的这位修理工朋友接着说,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个盲人,想买一把剪刀,修理工问阿西莫夫,这位盲人将会怎样做。阿西莫夫毫不迟疑地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个剪刀的形状。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他的那位朋友开心地笑了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他只需开口说自己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做手势呢?阿西莫夫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回答的确很愚蠢。一次语文课上,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后,有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个问题想考考您——您知道什么样的老鼠用两只脚走路吗?”我担心会被他们这些鬼机“灵涮”了,就以问代答“:那你说是什么样的老鼠啊?”她咯咯一笑“:米老鼠呗!”我“噢”了一声,谁知她又接着问我“:那您知道什么样的鸭子用两只脚走路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唐老鸭...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阶梯     
梵文《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富商很喜欢房子的第三层,所以他要求工匠给他建第三层,而不要建第一、二层,结果这个愚蠢的计划当然没法实施。我想这人一定是个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他不知道很多年前就有一个叫老子的先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  相似文献   

6.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马车声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摘自《参…  相似文献   

8.
盲人的灯笼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  相似文献   

9.
夏昆 《师道》2003,(10):44-44
第一次知道陶渊明,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他的《桃花源记》。那时,对他的感觉恐怕只有痛恨:古人一天到晚没事做就写些深奥难懂的文章让我们背,背不着就被老师打手心。当时背《桃花源记》时我是否惨遭打手心之厄运,已记不太清了,不过这种对古人的痛恨至少跟着我一直到高中。于是后来就读到了他的《饮酒》,也并不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有什么了不起。后来看到王国维先生说一个“见”字,境界全出,由“有我之境”变成了“无我之境”,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于是试了一下,把这“见”字改为“看”或“瞧”或“瞪”,的确…  相似文献   

10.
看了筱雨的《一千根弦》,只想说:人生有了希望,才有意义,才有收获。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弹奏三弦琴的盲人,渴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世界。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一个道士给他一张药方,说必须在他弹断一千根弦时才可以看。于是,这个盲人带着同样失明的徒弟游走四方,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可他叫人一看,那竟是一张空方。后来他才明白,这“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就是“希望”。于是,他把这张“药方”传给了和他一样渴望光明的徒弟。  相似文献   

11.
乐观的态度     
有一位盲人,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为这是上帝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就生活在黑暗中,永不见光明,永远看不到希望。后来有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听到这话后,受到了鼓舞,  相似文献   

12.
宿舍笑泡泡     
自从寝室装了电话,大家就懒得动腿了,有什么事宁可花点电话费也不愿出门走动走动。这天有人打电话来找我的室友李雷,他不在,对方说:“我是他的同学,你让他回来给我打个电话吧,电话号码是。”我拿笔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是斜对面宿舍的电话)。晚上李雷回来,我跟他说了电话的事,他说大概是以前同学打来的吧,于是就按那个电话打了过去。李雷是陕西人,电话一通他就问:“你们这有陕西的么?”接电话的人说:“我们这没有,对门倒是有一个,你等会儿,我给你喊。”马上,就听到楼道里大喊:“李雷,过来接电话,你老乡!”李雷愣了一下,跟我们屋老三说…  相似文献   

13.
马车声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声之外,你还听到什么声音?”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江苏金湖县实验中学杨晓芬…  相似文献   

14.
据《印度总理尼赫鲁》记载:甘地被暗杀后,“(印度的)穆斯林们惊恐地躲在各自家中,他们害怕假如凶手是一个神经错乱的穆斯林,可怕的血洗就会顷刻而至。……当知道凶手是印度教徒后,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尼赫鲁和印度要人们听到噩耗后赶到现场。蒙巴顿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对人群高叫:‘穆斯林杀了他,是一个穆斯林。’他刹那间便厉声驳斥他:‘你这个笨蛋,你难道不知道刺客是一个印度教徒吗?’其实当时他也不清楚凶手是谁,可他知道,如  相似文献   

15.
给你     
你寂寞。泰戈尔说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 ,反而说他欺骗了我们。”你失望。但要知道 ,上帝在关上所有的门时 ,往往会留下一扇窗户。你自卑。“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 ,只是因为你跪在地上。”你痛苦。可牧师会悄悄告诉你 :“人比神伟大 ,因为神不懂得痛苦。”你违心。知道吗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 ,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含义。”你懊恼。聂·鲁达在《太阳颂歌》中说 :“过去我不了解太阳 ,但那时我过的是冬天……”你焦急。但大仲马说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与失望。”你受伤。罗曼·罗兰用他巨如椽、细如针的笔在你心…  相似文献   

16.
日喻苏轼本篇运用浅显的事例,比喻深刻的道理,立论精当,行文活泼清新。取譬设喻,都从实际事物中来,故有以实拟虚、虚中寓实之妙。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一问总起。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  相似文献   

17.
眇者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选自《东坡小品·日喻》)  相似文献   

18.
等待     
选自《经典杂文》责任编辑/珊珊几个老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生是什么?”第一个人说:“人生就是奋斗。”第二个人说:“人生就是麻烦。”第三个人说:“人生就是奉献,奉献就是幸福。”第四个人说:“人生就是受苦。”第五个人说:“人生如梦。”第六个人说:“人生如戏。”第七个人说:“人生什么都不是。”后来补充说:“你要是知道了人生是什么,你也就没有人生了。”第八个人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生。人生不同,各如其面。”众人点头称是,觉得个个都活了七十多岁,都有了点沧桑,也对人生真谛有了点体味了,至少是自以为懂了点事情了。只有…  相似文献   

19.
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  相似文献   

20.
“眉语”一词最早见于李白《上元夫人》一诗中,原文为:“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用眉毛舒展或收敛等动作来代替语言,以此表情达意。眉语与手语、头语、眼语、脸语等,都属于人的体态语,这些都是无声而有形的语言。《列子》中有一名为《说符》的篇目,载有一个“察眉”的典故:“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意思是说,晋国人深受偷窃者之苦,有个叫郗雍的人,能观察偷窃者的面容,根据偷窃者眉睫之间的变化,而知道他心中的实情。后来人们把察看人的面貌便知道其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