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题壁诗说略     
古人的书写、印刷条件都极其有限,墙壁、门扉、柱头是现成的书写材料,有创作欲、发表欲的诗人墨客自然就会在上边逞其诗才,古人的许多诗也便藉此得以流传下来。唐宋时期,一般的酒肆驿馆等处多备有干净墙壁以供留题,为保护墙壁与更换方便还有的挂出诗板,任人挥洒。诗题于壁是供人欣赏阅读的,而一旦读到朋友的诗歌,自然会引起亲切感与怀念情。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是挚友,两人都有多首读到对方题壁诗的诗歌流传下来。“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元稹《见乐天诗》)元和十年元稹在赴通州任司马途中读到白居易《赠长安妓阿软绝句》的题壁诗,喜悦之情藉诗句而溢于言表。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急切读到朋友题诗的心情毕见,亦可见元稹题壁诗的数量之多。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益的《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今日忆君处,忆君君岂知。空余暗尘字,读罢泪仍垂。”读到朋友的这首题壁诗已是在其辞世之后了,读诗思友,情何以堪。对于素昧平生的人,题壁诗提供了了解认识的机会,有的作者的人生便因此而有了巨大的改变。宋代诗人秦观久慕苏轼大名,但恨无缘一见。当他得知苏...  相似文献   

2.
“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最,超过了万首。古人题壁的场所主要有三类:一是名山宝刹等游览胜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二是官署、驿站、青楼等特殊场地,如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三是自己或朋友家中,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贬谪行经商州、在长安与友人唱和及官居洛阳期间,关于商州的诗歌创作甚夥。白居易商州诗明显可见地域元素,并呈现出独特的情感特质,主要体现在风物书写与人生感怀、馆驿题壁与思亲怀友、四皓歌咏与情思志趣三个方面。通过分析其商州诗创作,以图揭橥白居易往来商州前后情感的转变,并照见其中因人生遭际所引发的幻灭感和因地域文化滋生的中隐之情。  相似文献   

4.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相似文献   

5.
唐代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诗歌作品难以迅速广泛流传,但唐代馆驿制度发达,许多文人在馆驿题名题诗,形成浓厚的时代风尚。将诗作题于馆驿厅壁之上,不仅可倾吐内心情感,也传播了诗作,扩大了诗名,等于是为诗人进行免费的"广告宣传",从文学传播角度对此作出解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题壁诗是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诗歌写作和传播的一种常见形态。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留下了一些优秀的题壁诗。解读这些题壁诗,能加深对柳宗元心态和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漫话题壁诗     
古代没有报刊和出版机构,文人写了东西,没有公之于世的传播媒介,题壁文学因此应运而生。当时的酒楼逆旅山亭水榭就成了骚人墨客发表作品的场所。题壁文学,当然不限于题诗,也题文。然以诗词居多,且佳作迭出。而散文之类则如凤毛麟角,只不过是题壁文学的点缀品罢了。这  相似文献   

8.
丁杰 《语文天地》2012,(3):27-28
提到苏轼的《题西林壁》,自然会想到宋代的题壁诗。宋代诗歌题壁这种文化的发展超过了唐代,达到了繁荣。这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题壁诗自身特点和诸多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薛吉辰 《初中生》2006,(7):20-21
正像现在的人在BBS上发帖子一样,古人把"题壁"当作传播作品的一种手段. <梁书>中已出现"题壁"二字,而题壁诗的盛行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盛.  相似文献   

10.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曾以一首《黄鹤楼》诗,使得大诗人李白甘拜下风,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慨叹。宋人严羽誉其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后人更是推为"七律压卷"之作。全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_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4.
馆驿诗属于行旅诗的一种 ,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繁荣 ,这类诗歌以羁旅行役为中心母题 ,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唐文人的行旅生活 ,表现了他们放荡、洒脱、执着的漂泊精神与游子品性  相似文献   

15.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声诗是一门集乐、舞、声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到了宋代,唐代歌诗之法逐渐不传,音乐与诗歌创作逐步分离,它不再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了,而这项任务由大量的词来充当。于是大量的脱离了音乐的纯文学创作的诗歌出现了,音乐对诗歌创作有着内在的规定性。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分离对唐、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杜甫以特有的沉郁之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从他开始,中国诗歌逐渐表现为另一种样式,他以独特的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了解构,开启了宋学之津门.本文试图从杜甫解构盛唐之音的角度阐述其"导夫先路"之功,并从中管窥唐诗与后世诗歌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咏史诗发展至晚唐,理性精神渐至突出,与此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亦成为咏史诗的一大特征,历代评论家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对此或褒或贬,但从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咏史诗中的“以议论为诗”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对前代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诗体本身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必然,而且对宋诗议论化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