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师!我这个空明明填对了,你为啥打个问号?”调皮的李刚举手大叫道,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同学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是吗?我来看一下……”我吃惊地看了看他的试卷。“不对。应填为‘长’,你查一下……”我的话音未落,学习委员也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认为是‘万古常青’!我刚查了《新华字典》,看,这里还有词组‘常青树’……”我一下愣住了,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证明“长”是对的,“常”是错的,心想:不会全部试卷都批改错了吧?那可就太没面子了。我灵机一动:“还有谁知道这个空应填‘常’还是‘长’?大家都可以发言。”这下学生…  相似文献   

2.
朱华贤 《师道》2005,(9):43-44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分析完课内容之后,她说:“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学生们有的木然,有的互相看看,有的埋头不语,无一人举手。见无人响应,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停了一会儿,一个平时很爱举手的虎头虎脑的男生终于站了起来问:“老师,课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义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相似文献   

3.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4.
“我们‘发现者行动组’要做什么呢?”丁朵朵性急地问。“准备一个日记本!”孟壮壮胸有成竹地说,“再准备好一个发现的脑子,还有,准备好去发现的全部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双手、双脚……”“这些都带齐了!”宁墩儿晃动着眼镜,故意挥挥手,跺跺脚,还挤了挤小眼睛。大家立即笑起来。“我们来查一查词典,了解‘发现’的真实含义。”孟壮壮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比砖头还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来。“到词典里去发现什么呀?”米拉拉失望地说。我用胳膊碰了一下米拉拉,要他安静。孟壮壮翻开那本大词典,说:“现在,请把词典里对‘发现’这个词的解释,抄…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6.
星期六中午,我和院子里的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玩什么呢?我说:“咱们开个‘小饭店’,为顾客服务,怎么样?”大家都说好。  相似文献   

7.
上课铃响了,我拿着教科书笑容满面地走进了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通过预习,大家一定知道了很多,首先请同学们讲讲你在预习中的收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预习所得。我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头一看,是张明同学站在那儿。我立刻点头示意他讲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自然段里,‘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力气’而用‘气力’?”同学们的目光一下转向了张明,直觉告诉我:教学不能按预先准备的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在教授《童趣》一时,有位同学在译中用了“一头”这个数量词来限制癞蛤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性急的同学已来不及举手就急吼吼地嚷道:“是‘只’。”我刚想纠正,但转念一想,不妨倾听一下他的看法,就问道:“用‘头’有什么道理吗?”这位同学涨红着脸辩解道:“人家作神游其中.以丛草为  相似文献   

9.
在教授《童趣》一文时,有位同学在译文中用了“一头”这个数量词来限制癞蛤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性急的同学已来不及举手就急吼吼地嚷道:“是‘只’。”我刚想纠正,但转念一想,不妨倾听一下他的看法,就问道:“用‘头’有什么道理吗?”这位同学涨红着脸辩解道:“人家作者神游其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癞蛤蟆被看作拔山倒树的庞然大物,既然是庞然大物难道用‘头’有什么不对吗?”一席话说得我哑口无言,冷场片刻,随即我带头鼓起掌来,并且对大家说道:“这位同学的发言有理有据,用‘一头’这个数量词完全符合此情此景,让我们为他的探究创新精…  相似文献   

10.
周丽琴 《山东教育》2003,(25):32-33
上课铃响了,我拿着教科书笑容满面地走进了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通过预习,大家一定知道了很多,首先请同学们讲讲你在预习中的收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预习所得。我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头一看,是张明同学站在那儿。我立刻点头示意他讲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自然段里,‘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力气’而用‘气力’?”同学们的目光一下转向了张明,直觉告诉我:教学不能按预先准备的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维护与保护     
七嘴八舌猪GG为了搞好学校里的环境,就在一块牌子上写了“请大家维护环境”。刚刚要插到学校门口去,猴MM看见了,连忙拦住他,对他说:“猪GG,你把这块牌子插出去,让人家看到了肯定会笑掉牙的。”“怎么?又写错了?”猪GG自己问自己。还有一次,猪GG和全班同学去春游。为了维护秩序,猪GG大声叫:“请大家保护秩序!”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猪GG不解地问:“怎么了?”开心点击这时,智多星鸡喔喔说:“我终于知道了,上次猪GG为了搞好学校里的环境,把‘保护’写成了‘维护’,这次他又把‘维护’说成了‘保护’。多不应该啊!”“原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3.
晚上,我把香喷喷的烧鸡掰成小块码在磁盘里,叶圣陶先生从行囊里掏出一小瓶白兰地,两只外陶内瓷的宜兴小酒杯,两副楠木筷子,斟满酒,递给我一杯,说:“慢慢喝,边喝边聊。”话题又回到了地名,我问:“除了‘左阜右邑’,还有什么规律?”叶先生说:“知道有个叫‘蒙阴’的地方吗?”我说:“从读者来信的信封上见过,是山东省的。”叶先生问:“知道附近有个山吗?”我试探着回答:“是不是有座‘蒙山’呀?”叶先生说:“对了。那‘蒙阴’是在‘蒙山’的哪一边呢?”我一琢磨,“这房间向阳,是朝南的。‘阴’与‘阳’相对,‘阴’应该是北”,就回答说:“它在‘…  相似文献   

14.
下面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里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配上音乐)。师 :老师读得好不好?一学生 :(质疑)老师 ,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呢?(课文的最后一句是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真好!”)师 :(笑眯眯)你真用心听 ,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你对课文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等一下你可以按你的理解来读。片断二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这位学生一朗读完 ,就有一男生举手表示有意见 ,老师请他发言。生 :我觉得××同学读得太快了 ,我认为应该读慢一些。师 …  相似文献   

15.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阿Sir一脸严肃地走进办公室问大家。活跃的办公室里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伙都在猜测阿Sir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有波比哥反应快,立马就接过了阿Sir的话:“嗯,‘走马观花’按照字面上解释就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引申出来就是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印象不深!”听到波比哥的解释,大伙都舒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6.
某月某日,我的心情不是很好,于是便进入聊天室,打算捉弄一下里面的傻瓜。“鱼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我的屏幕中突然闪过这样一句话,接着还有一句,“你能对下一句吗?”开什么玩笑,本姑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能背出这句话了。问我下一句,不就等于问我一加一等于几吗?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打下: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回答这种白痴级的问题。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有一个好听的网名——“流泪的天使”。  相似文献   

17.
讲台上放着一只装有半杯茶的玻璃杯。教常识课的李老师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茶杯,然后他问大家:“杯里装的是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装的是茶。”  李老师又问:“还有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补充说:“有水”、“开水”、“茶叶”、“茶色的液体”……  李老师再问:“还有什么?”只有半杯茶吗?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李老师告诉大家:“还装有半杯空气。”  刚说完,只听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  李老师笑了:“没想到吧?茶杯么,总是用来装茶,装水、装饮料的,所以一见到茶杯,你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  相似文献   

18.
一天刚上早自习,一位学生就向我报告,他放在男生寝室衣橱里的一包“旺旺仙贝”饼干不见了。同寝室的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时,我发现只有一位学生坐着,一言不发,一副坐立不安的不自然样子。凭直觉,我觉得这事与他有关。怎么办?当面去问他吗?那太挫伤他的自尊心了,而且,他是个很要面子的孩子,肯定不会承认,说不定还会引起对立情绪呢!早自习结束,我悄悄地把他请到办公室,整整他的红领巾,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们寝室,今天发生的事,你都知道了?”他点了点头“那老师要请你帮个忙,做一回‘小  相似文献   

19.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词条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一个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说,许多城市供热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女儿喜滋滋地告诉我,她被老师封为“古诗词形象大使”了。 “上《浙江之潮》的时候,老师问有谁知道哪些诗句的‘之’和‘浙江之潮’的‘之’意思一样的?我举手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之’和它的意思一样的。老师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会背《将进酒》。老师让我背了一遍,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于是,老师高兴地叫我为‘古诗词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