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是月有情?是人有情。——题记◆杜甫作为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写下自己的凌云壮志,借月抒发对妻儿的思念。"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他的《月夜》中,我似乎可以想象,这个满怀抱负的诗人,在面对妻子时,有男儿的柔情;在面对儿女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父。"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我的老师说,此诗是诗人以妻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念时,我一度以为杜甫是封建制度下的大男子主义式人物。后来,认真读了几遍"双照泪痕  相似文献   

2.
想来应该不是夜深时分,但是"掬水月在手",似乎又是明月高悬的时光——不过,有时候诗歌是不能够用日常的经验去诠释的,因为诗人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那样的世界自有其别样的逻辑.在诗人流连忘返之际,有一声钟响从青山深处传来,诗人循声眺望,见亭台楼阁影影绰绰于绿树之间,诗歌到这里就煞尾了.我常常会沉醉于这类以景结情的诗句,因为这...  相似文献   

3.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朝诗人苏东坡流传千古的诗句。窗外美丽的星空上的月亮是那么皎洁,轻轻地泻下了金黄的月光,满天的星星,陪伴着月亮,一片片小云朵儿,似乎在为月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诗人似乎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月景诗。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据统计,他有诗一千多首,而涉及月亮的诗就有四百多首,几乎占声一半,这些诗人何以对月亮这一自然景物如此偏爱?月景诗有哪些宝贵的审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6.
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从诞生到仙逝,月亮如影随形,他似乎是为月而生,一生如月一般历经阴晴圆缺,最终又捞月而死,一生浪漫而神秘,极富传奇色彩。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对月亮情有独钟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用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趣、深照妙理的达观态度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意识,通过一个个月意象化解了人生的忧愁与悲酸,最终酿就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丈豪情。  相似文献   

7.
附:诗人梁实秋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  相似文献   

8.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诗人观察世界、体认世界获得了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秦雨 《教学随笔》2014,(4):25-25
杜甫 作为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写下自己的凌云壮志,借月抒发对妻几的思念。“今夜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他的《月夜》中,我似乎可以想象,这个满怀抱负的诗人,在面对妻子时,有男儿的柔情;在面对儿女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父。  相似文献   

10.
月亮是永恒的吟咏主题,诗人杜甫有100多首咏月诗。他的咏月诗既有苍凉悲壮的边塞寒月、怀才不遇的伤情孤月、匆匆行旅中的凄怆残月,也有情深意切的故乡明月。综观他的咏月诗,大多满含凄怆悲凉的色彩,印证了"杜诗强半言愁"的评论,也体现了诗人沉郁的诗风。儒家思想的影响、时局的动荡、遭遇的坎坷、个人的性格等正是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家慈""家严"的称呼,并且还一向传有"慈母严父"之说。这似乎说只是母亲慈爱,父亲都是严厉的。其实不然,父爱如同母爱,父爱也慈!请看下面两篇文章,哪一位父亲不慈爱呢?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13.
心有猛虎     
装大雷 《大学生》2013,(21):46-47
正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写过一首名为《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诗,诗中有一句流传甚广:"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诗人最初想表达的是什么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在这充满隐喻气质的诗句中,暴躁的"老虎"和柔美的"蔷薇"和谐共处的画面给予很多人以心灵的平静。随着李安导演《少年派的  相似文献   

14.
<正>"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无眠的诗人最是能体会夜的漫长。一张素琴,有月,有风,是否可以度过这孤寂的不眠之夜呢?身着一袭轻柔白衣的阮籍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呢?明月透过薄薄的帷帐,撇下朦胧的光色,恍惚了诗人的心情。清风如有意,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手中的琴声只剩下忧伤了吧,有一下,没一下,让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伟大的诗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成就高超的传世名作,展现了诗坛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而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遨游在诗海中时,会发现,在许多唐诗中似乎都会有"扬州"这一地名的出现,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不禁令人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地方,让如此多的诗人产生了"扬州情结",并让它在自己的诗中不断地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对"月"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因此就觉得"月"可以超越时空,表达"天涯共此时"的情感。于是,无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词人还是豪放派词人,无论是诗还是词,古人都喜欢借"月"抒情。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同一轮明月,古人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有人感叹世事多艰;有人惋惜光阴易逝;有人排解怀才不遇;有人慨叹宦海沉浮;有人寄托千里相思;有  相似文献   

17.
陈阿珍 《考试周刊》2013,(20):49-50
<正>【教材简析】《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古诗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凉、孤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  相似文献   

18.
月光幻想曲     
古往今来,人们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咏月之诗文实在不少。月,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意象,多是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如千古绝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时用来表达诗人无奈的情感,或感叹人生一瞬、时空永恒,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耿林莽的《月光幻想曲》却是另一种境界,请看——  相似文献   

19.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20.
听了不少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留意了一些教学设计,觉得小学古诗词教学似乎有不断往深钻研的趋势,一提起杨柳就是送别文化,一提起哪位诗人就是忧国忧民什么的,一提起哪种风格就要如数家珍,把诗人代表性的诗作全部搬进课堂。教学设计是如此的完美,课堂呈现是如此有文化,学生对诗歌的特点、诗意等也都有所收获,语文学习资源似乎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