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茶以载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兴行业“茶艺”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但其起源与汉族有密切的关系,是由晋、唐时期的汉人的“茶与姜桂混饮”方式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白族人民深厚的人生哲学,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茶道。“三道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神为其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3.
东方的茶道     
关于我国茶文化的界定是:“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道。王玲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朱金月 《文教资料》2011,(14):97-98
茶自中国流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本文分析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流变过程,并将其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比对。  相似文献   

5.
偶读《中国青年》所载《茶是木中大丈夫》一文,掩卷闭目,有所思悟。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有容乃大,缘于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相似文献   

6.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己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并喜爱,几千年的制茶、饮茶历史,使其与文化不断融合,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饮茶这一生活形式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而上升到道的高度,下面就中国茶道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一、中国茶道的形成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这一过程达到增进友谊、美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茶道之“七义一心” “中国茶道”涵盖着七种主要义理(即“七义”):(一)茶艺;(二)茶德;(三)茶礼;(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学说;(七)茶导引(即茶气功)。“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这就是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 “和”属哲学、美学范畴。“和”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和”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充分展示出  相似文献   

8.
抚子 《母婴世界》2014,(3):88-89
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の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书扉页上所说,“‘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茶道,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茶室里喝茶聊天如此简单,他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的顿悟,即“道”。  相似文献   

9.
潘洁敏 《文教资料》2011,(29):96-98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荼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本文通过对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茶道与佛     
李睿 《华章》2012,(15)
“茶”是中国人发现、饮用并传播世界的文化产物.“道”是生活在东方的中国人几千年文化形成的根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搭配,形成了独有的中国“茶道”.而“佛”作为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在强大的中国文化培植下产生了其新生的、特有的光彩.将它们综合起来考量会让人们站在不同角度重新考虑问题,让这一古老文化起到相应的作用并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种植与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的神农氏时代 ① 。但是 ,人们对茶的认识及其饮用方式却是逐步深化与完善的。唐朝是茶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以前 ,人们把茶初当药用 ,后才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 ,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 ;至盛唐 ,饮茶在南北方蔚为风气 ,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形成了茶道。本文试对茶道的形成、茶道的内容作一论述。一早期的茶称“荼”、“茗”等。据文献资料记载 ,茶树原产于巴蜀地区。茶是从南向北、从西南向东南传播的。人们最初主要利用茶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棱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道的核心是和,和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宽和、和光、和衷、和平等;茶道的义理有茶艺、茶德、茶礼、茶情、茶理、茶学说、茶导引七者。七义者、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并蓄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国的荼文化思想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相似文献   

16.
客家传统器用制作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处处反映出制器的思想。这些制器思想在关注器物实用的基础上,注重“象器统一”、“道器统一”、“形器统一”与“制器统一”,这些又紧密结合统一,并回归于《易》制器思想的初意。这些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一脉性;同时与封建正统文化中鼓吹的“重道轻器”,甚至“道、器”对立等思想大不相同。成为维系该民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核力。  相似文献   

17.
茶产于中国,唐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中隐约呈现出"禅"的影像,这是因为禅与茶均由留学僧带回日本,"茶"与"禅"密不可分,孕育了茶道特有的精神境界。日本茶道的四大真谛"和、敬、清、寂"均有"禅"的元素,品茶可感悟"茶禅合一"、"禅茶一味"、"佛法存于茶汤"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茶诗,以茶为本,以诗为体,描写对象可以是茶树、茶叶、茶水、茶具、茶人、茶道、茶理等,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茶具,即饮茶用具,亦称茶器或茗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茶诗逐渐繁盛,在茶诗中,为唐代的茶具文化提供了一个成熟而且完备的艺术载体,从茶诗切入,可以看出唐代茶鼎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可看出茶碾背后所反映的唐代制茶工艺的发展,更能看出茶瓯背后更深一层的唐代瓷器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但它的茶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的茶道闻名于世 ,但也是向中国人学习的。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人酷爱喝茶 ,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了一个“茶仙” ,他叫陆羽。他著有《茶经》三卷 ,论述茶道的根源 ,茶道的方法和茶道器具。在这本书中陆羽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 ,于是被人们尊为“茶仙”。古代卖茶叶的店里都供有陆羽的塑像 ,奉为神来祭祀。其实 ,陆羽是个孤儿 ,他出生在湖北天门 ,有一天一个叫智积的和尚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 ,就把他抱回寺庙养育 ,这个婴儿就是陆羽。陆羽长大后 ,不愿意…  相似文献   

20.
明代以“榷茶易马”为国策,对陕西四川等地“边茶”出口采取严格管制,以提高国力。明代饮茶的政治地位提高,茶肆茶坊比前朝有极大发展,新茶种层出不穷,茶品加工和烹瀹模式更新,茶学研究成果丰硕,茶事画的创作空前繁荣,佳作迭出。但是,明代茶道文化却没有唐宋时期厚重大气,帝王将相以及绝大读书茶学研究者,还没有把饮茶之道上升至治国修身的高度。但以江南文士为核心的茶人集团是明代茶道主体力量,以书画界“明四家”为代表的士大夫不自觉地,充分地体现了刚健率真高雅清廉的茶人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