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并耕而治"学说蕴含着君民平等、平抑君权的政治内涵,它与儒家"君君臣臣"学说所主张的君民等级、唯君独尊观念构成论争的两极。孟子用"社会劳动分工"来驳斥许行"并耕而治"学说,遮蔽了君民关系的实质,也取消了农儒两家学派关于"如何规范君民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发表的王魁田先生《孟子的“劳心”与“劳力”说小议》—文,笔者拜读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孟子在反驳了陈相所引许行的农家学说,要求“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后,进而推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许行》一章将"劳之来之"解释为:使民劳,使民来,将"相率而为伪者也"中"相率"解释为"彼此带领着"。这个"来"应当理解为"勑",即"勤劳"。"相率"应是"率领老百姓","相"是指代性副词,指"人们"或"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是康有为于1898年6月上书光绪帝,反映其民族国家话语的代表性奏折.该折集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近代中国政体转型的设计、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设想、以及近代民族关系认同符号等思想,即“君民合治、满汉不分、合为中华”.康有为的民族主义话语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理智上倾向西方而感情上留恋中国的倾向,所以卢梭对西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他们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知识分子的超脱与浪漫成为他们热捧卢梭的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其中,刘师培更是成为近代宣传卢梭的积极分子,他传播卢梭的思想始于《中国民约精义》。此文在当时传诵一时,通过研究发现,卢梭对人类自然状态的赞美特别符合中国文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理想社会是以许行的"并耕"为特色的平均主义无政府社会,可见西方思想传播所受到的传统的制约。所以卢梭的学说成为刘师培式无政府主义的重要理论,在刘氏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黄宗羲晚年起,直到现当代,学术界人都质疑黄氏的遗民身份。综述有关意见,认为这些质疑者都不了解黄氏的思想高度,因为黄氏正是由明代的皇权专制制度,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君民关系的起源,从而明确指出秦汉以迄明清的皇权制度,完全颠倒了君民关系,因而产生了种种悲剧,使君民俱受其害。黄氏综合中国历史的正反经验,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口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8.
君民关系思想是古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易程氏传》从易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程颐作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关怀。从民本思想、君道思想以及君臣关系三个方面,可探析其中的君民关系思想,并彰显其中对民的关怀、对君的规劝以及其尊君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1 .“勤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材料二 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材料三 “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民贵"思想是其仁政的核心内容。在孟子那里"民贵"有真诚的一面,也有历史进步的一面。但是,这种"民贵"思想并没有现实依据,从本质上说,是为"国君"者谋求天下的一种策略,事实是"君贵民轻",民不是权利主体,其主体性被异化了。原因在于劳动人民不是权力主体,其权利主体的地位失去了现实的保证。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于为我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建立人道民主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现代民主政治即宪政使真正意义上的"民贵"即真正把人作为目的成为可能。实现宪政的价值关键是公民参与。公民参与能够激活孟子的"民贵"思想,使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正>在《孟子·许行篇》中,本来学习儒家学说的陈相,后来热衷于学习许行的农家学说,主张每个人都要亲自种地才能吃饭,亲自织布才能穿衣。这种观点受到孟子的尖锐批判。孟子质问陈相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  相似文献   

14.
历代对《尚书》中"汤征葛"有不同的论述。笔者对这些论述研究后,发现"汤征葛"不是所谓的耍计谋、用间谍之说,而是承王命而兴仁义之师,替民除暴虐之君,从而表明作者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斗牛而废耕     
卫懿(Yi)公好禽兽,见(?)(di)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在耕不在(?)。(?)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而教(?),农官弗能禁。(改写自明·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6.
曹魏中期,杜恕力倡儒学,坚持儒家德礼为本的政治思想,既反映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杜恕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了汉代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值得肯定。在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上,杜恕不片面强调君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居于统治地位的君提出了种种行事准则,其核心就是要求君对臣民宽厚;在选举和司法等具体的政治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17.
外儒内法是中国从秦代至清代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策略,证明了儒家、法家在维护专制主义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其中二者显现出或异或同的特征。从人性论的理论根据出发,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从宗法人伦的结构基础看.儒家把专制主义置于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之中,而法家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慈惠,但并没有否认纲常名教下的人伦;从君民关系看,儒家重民思想原是专制权力题内应有之意,法家则以酷法施民,掌握着民众的生杀大权,维护着君主的绝对权威。  相似文献   

18.
94年新高考历史问答题有三道: 41.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嫁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2分)说明其社会根源,(6分)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6分)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民本思想吸收了孔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糅合了诸子学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君舟民水、立君为民、礼生为民说和富民富国、节用裕民、通商安民方面。学习借鉴荀子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