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的神思妙想以及他的浪漫情怀,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从上个世纪初期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本文从徐志摩早期的作品分析入手,探讨了徐志摩敢于揭示苦难,呼唤社会公平的思想倾向,指出徐志摩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处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祖国和民众,怀有怜悯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期待,不畏艰难的追求以及失望、悲观、颓废的情绪。徐志摩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融会了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2.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3.
冯靖茹 《文教资料》2012,(12):21-22
徐志摩丰富的欧游经历和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西方人形象。在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表现出独特性和历史性。这些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言说,是诗人集体想象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和救世理想。考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人形象的历史性表征,以及徐志摩对此的个体化言说,也可以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徐志摩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令后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爱情的意念令后人心醉神迷,他独特的诗歌魅力让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徐志摩的诗歌《偶然》是他众多诗歌中不多见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偶然》是一首情诗,但是这首诗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诗人人生路上的感叹曲。从诗歌的文本、结构、情感和意象分析,都可以感受到这首诗内涵丰富、意象精美、韵味隽永,表现了作者对唯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新月派诗人在新诗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艺术尝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诗歌个性、风格,而徐志摩正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的诗歌创作集个性化与创造性为一体,从意象创造到情绪情感的宣泄以及音律和谐,都带有"徐志摩式"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收录于中学教材与读本中,对于学生掌握现代新诗的艺术技巧和体味诗美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课文逐词逐句的翻译和解释,忽略了从整体上分析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岳琳 《海外英语》2014,(19):195-196,210
中国传统的文学陶冶了徐志摩的情操,英国文化的摇篮培育了其浪漫主义的情怀。徐志摩作为一名诗人,他诗歌中的性灵与绮丽同样体现在他小说的翻译中,使其整部作品给人以诗意的审美体验。该文将通过对徐志摩的第一本小说译著《涡堤孩》的细读,从诗化的语言,诗韵的意趣以及诗意的抒情这三个方面探究中西美学在徐志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文学陶冶了徐志摩的情操,英国文化的摇篮培育了其浪漫主义的情怀。徐志摩作为一名诗人,他诗歌中的性灵与绮丽同样体现在他小说的翻译中,使其整部作品给人以诗意的审美体验。该文将通过对徐志摩的第一本小说译著《涡堤孩》的细读,从诗化的语言,诗韵的意趣以及诗意的抒情这三个方面探究中西美学在徐志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康桥曾寄托着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对徐志摩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相似文献   

9.
在浩浩荡荡的“五四”文学大军中,走过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短命诗人.他就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引起人们的争议,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这位中国新诗园地中最勤快的耕耘者曾因其圆熟的诗艺而名声大噪,又一度因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哑无声息.严家炎先生曾说过:“人们尽可以对徐志摩和他的诗进行这样那样的指责,但无法抹去这样一个事实:他对新诗的发展有过比较突出的贡献.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看他是否提供了前人没有提供过的某些新的东西,徐志摩正是一位在新诗史上具有独特色调并提供了新东西的人物.”我认为,对徐志摩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不贬低,不溢美,对其人其诗要公允地作历史与美学的评价.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尽管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作品的确有其独特风格.本文拟就徐志摩在艺术追求方面的得与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作家和诗人,徐志摩早就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了解。这是因为,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写出过好些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优美诗文;同时,在丰富和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方面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徐志摩──他的成绩和贡献以及缺点和局限。作为诗人,他诗作的思想倾向是比较复杂的。其成败功过,一向没有定评。茅盾说:“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论》),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他的创作最充分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弱点和局限;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中…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论王伟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一生发表了二百...  相似文献   

14.
试评徐志摩     
徐志摩作为“五四”时期的诗人,他复杂而矛盾的人生观,在新诗上的努力与不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过去我们是把他当成反动诗人来批判的,近年来随着左倾思想的日益纠正和实事求是作风的贯彻深入,对徐志摩虽有所改观,但仍缺乏全面的评价。“你尽可以从各个方面批评他的作品,但在现代作家中,你不能忽略他的独占地位。”徐志摩这段评价刘海粟的话,用于他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甚为公允恰当。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RabindrannthTagore,1861—1941)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印度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等作品,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于1924年访问中国时,徐志摩担任联络、接待、翻译之职。访华期间,徐志摩一直相随泰戈尔左右,陪同泰戈尔一行人。徐志摩对泰戈尔恭执弟子之理,博得泰戈尔的欢心,泰戈尔除了送给他印度袍印度帽外,更赠他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徐志摩把泰戈尔叫戈爹,泰戈尔与徐志摩结成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16.
三点导读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参半的诗人。客观地说,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云游》是徐志摩早期诗作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表现了作的“微哀”和“忧愁”,但仍是一首美丽的诗。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是我国20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大都是咏叹爱情与梦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是与他的语言功力分不开的,他十分注重辞格的运用、诗行的建构以及音韵的协调、篇章的组织,力图达到韵律和谐、诗意葱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诗作轻灵飘逸,温柔缠绵,富于音乐美,并体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学借鉴的倾向,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充满着炽热的情愫与浪漫主义情怀,至今广为流传。这份情愫与情怀作用于其短暂的教学生涯,表现为用一名自由诗人的赤子之心,对充满现代主义色彩教学形态的塑造和对学生性灵的启迪。这恰与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思维相契合,因而具有了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就徐志摩"启迪性灵"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形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空间三方面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语言新颖别致、清新活泼、节奏鲜明,给予读者独特而鲜活的审美感受.徐志摩在追求纯美的思想指向下,不断将其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语言上,它善于运用音乐美与视觉美,使其诗歌成为艺术性和诗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