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系,他摆脱了20世纪"五四"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惯例。同时也避免了乡土文学的感伤与忧郁的文风,用自己熟悉的湘西世界,融合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民族文学,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忧郁。  相似文献   

2.
个性·矛盾·悲鸣--论苏曼殊的感伤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作为一个神秘、浪漫的文学天才,在近代中国东/西杂陈的剧烈动荡中,走过了他短暂而凄凉的一生.他孤独、矛盾的心灵在世纪末的风雨中痛苦挣扎、绝望哀鸣,这种浓郁的感伤情愫已融入他生命的深层,并成为他浪漫生命之旅中的一朵哀艳之花.他的感伤之旅主要包括个性主义反抗的矛盾性;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情感共鸣及个体反抗的精神畸变;浪漫感伤情怀在小说中的深入呈现等.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和美文运动中女性写作遵循的中国古典感伤传统不同,苏雪林早期散文有明显的“西化”色彩,表现为对基督教文化、西方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以及西方社会制度、风俗人物和科学技术等充满亲近感与优越感的描述,显示了她在美文运动中独特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学巨子沈从文和日本的文学巨子川端康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的相似: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基本色调。揭示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7.
贬官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由此而产生的贬官文学也独具一格,灿烂夺目。这些仕宦文人因个人心态与遭际的不同,在个人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超脱、感伤、抗争、幽寂、孤愤等不同的形态。贬谪期间,他们的心灵世界更加敏感、丰富,发诸吟咏,著为篇章,造就了贬官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感伤”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中的情感意绪。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感伤的历史传统,但在中国当代叙事语境中,感伤却一度遭到主流话语的挤压、放逐,直到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勃兴,“感伤”才重新开始“回归”。  相似文献   

9.
宋玉开创的“悲秋”、“伤春”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诗赋多危苦之词、哀怨之情,其对宋玉感伤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显著和深刻的.因此,对两者的渊源关东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作为一个神秘的文坛怪杰、风流才子,在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的剧烈动荡中,走过了他短暂而凄楚的悲凉人生,他孤寂、矛盾的心灵在世纪末的风雨飘摇中痛苦挣扎,绝望哀鸣。浓郁的感伤情慷已融入他生命的深层,成为他浪漫孤旅中的一朵哀艳之花。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苏曼殊的感伤之旅: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苏曼殊个性主义反抗方式的矛盾性;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情感共鸣及个体反抗的精神畸变;浪漫感伤情怀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阳刚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阴柔之美。这种不同,与西方文学属于海洋型文化而中国文学属于内陆型文化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戏剧属于贵族文学而中国戏剧属于平民文学的文学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学的第一代作家,处于传统和现代、破和立之间,他们承受着历史重负,又寻找不到新的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他们对世间普通男女的关注、自身所具有的软弱心理和所受的西方感伤主义学思潮的影响,都从创作主体方面关涉了五四新学的感伤气息。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处在历史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无一不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东方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他们希望通过怀乡在乡土世界中获得精神慰藉.但是在接受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人文主义熏陶后,返乡之旅变得感伤而复杂.通过对故乡的发现与重塑,则使他们获得了寻找真正精神家园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王朔笔下的"顽主"是一群洒脱不羁又矛盾困惑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生活目标,也不寻求人生意义,过着自由而无羁绊的生活,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待困惑迷离的青春岁月。他们既矛盾又无奈,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转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困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冲撞下,处于"断层"中的他们焦虑感伤,绝望无依。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已无法适应欲望都市的喧嚣,信仰荡然无存。他们是那个时代阴影下的产物,他们的思想状态真实地反映了八九十年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杜道群在浩翰如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数次地重复闪现着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无数次地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出现,以致于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  相似文献   

16.
感伤主义与现代主义是欧洲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思潮,但两者在文学的主观性与内倾化、形象的怪异性与扭曲性、艺术的创新性与实验性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相同与相似特性。两个文学思潮的这种相同与相似特性绝非文学发展中的偶然巧合,其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由。现代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相同与相似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感伤主义的一种精神与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是祖国分裂后失落海外的游魂。他们不仅在美国没有根,在台湾也没有根,身在流浪,心在流浪,既不容于异邦,又难与祖国认同。因此,描写“无根一代”的烦恼便成为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主要题材,亦是其作品主题.80年代中后期大陆留学生文学则不再局限于写留学生文学的痛苦与感伤,而是着意表现大陆学子在异国的抗争,反映出新一代中国人对社会、人生、世界的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两种建构──读郁达夫和徐訏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派的文学表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条件以及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两大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两种形式易文学建构。一种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它以言志缘情为传统,以现实性和功利性为目的,多以感伤的忧患意识作直白的抒情,一种是以徐讦为代表的西洋风格,它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为背景,崇尚超越现实的理想神话,作品多笼罩着神秘空灵的氛围,也多浸润着象征性的哲理思辨,两者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的解放的呐喊,女性解放也风生水起,中西方文学史上,女性创作也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使得中西方的女性文学创作之间相互影响而彼此不同,分析"女性文学"发展中的中国性、本土性与世界性,是梳理出"女性文学"演绎脉络的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考察流贯西方文学中的“弑父”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缺失,揭示了东西方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差异,西方所处的子文化体系与中国所处的父文化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