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虎     
今年是农历戊寅年,为虎年。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广大地区,从黑海之滨到朝鲜半岛,从西伯利亚到苏门答腊,到处都留下过虎的足迹。直到本世纪30年代,还有虎10万只之多,但随着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现今全球虎的总数也只有5000~7000只。  相似文献   

2.
虎、鲨鱼等顶级掠食者的生存状况频频告危,最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又公布了包括这些动物在内的当前世界10大最受贸易活动威胁、亟需采取全球性保护行动的野生动植物名单。在过去几十年里,虎和亚洲犀牛面临着盗猎和非法贸易等活动的巨大威胁,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其他物种,尤其是海洋生物,由于近几年全球市场需求旺盛,数量急剧下降,因此也榜上有名。如果人类的动植物贸易能更节制,也许与世无争的动植物会活得比较好一点。  相似文献   

3.
虎忧     
猪年说猪、鼠年说鼠、牛年说牛这些年说来说去已难说出多少新意。不过虎年来了,出于人类的忧患意识,觉得还是有话要说。虎年说虎,少不了虎威、虎气,由虎及人,则有“英雄虎胆”、“如虎添翼”等等。其实都是人借虎威、虎  相似文献   

4.
“地震” 使人们谈 “虎”色变,多少年来 人们便想擒住这只“地老虎”,使它无法危及人类。希望不久的将来,科学的发展,将使人类拥有“擒虎”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亚洲“四小虎”的经济迅速崛起,分析比较他们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是有借鉴意义的。亚洲“四小虎”的共同特点是:(1)人口稠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位处沿海、劳动费用低廉,有发展经济的不利一面,也有发展外贸的有利一面。(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的原料和商品市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起步,搞“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其开放度(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均在33%以上。(3)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在技术发展上,也搞“两头在外”,坚持“技术引进——消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人们在取得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到了惩罚与报复。而与人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的动物界伙伴们却比人类面临更困难的生存环境,这里尤以处在生物链较高位的食肉目兽类最为严峻。几乎所有的食肉目猫科动物,如虎、雪豹、云豹、金猫、猞猁等均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动物因以肉食为主,处在生物链高位,必然需要史大的活动空间以便栖息与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一只虎最大的空间活动范围可  相似文献   

7.
中华虎凤蝶是最美丽的蝴蝶之一。它翅膀上黑条纹和虎斑相似,后翅上有一串红斑、蓝斑和新月斑,美不胜收。早春惊蛰前后,它们翩翩舞于山野,似一朵朵流动的花朵,令人心旷神怡。在南京,中华虎凤蝶是比人类更早的栖息者。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它们只生存在极为狭小的地区,成为罕见的稀有蝴蝶。近几十年来,这种珍稀蝴蝶在南京已经极难看到,随着一个个蝴蝶群体逐年消失,整体灭绝将在最近几年内发生!造成蝴蝶灭绝悲剧的原因除了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栖息地遭破坏外,还因为连年遭到人为捕捉和采集。“救救这种美丽的蝴蝶吧!三年前,我在紫金山上看到几…  相似文献   

8.
人类起源于非洲是公认的事实,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资料及查阅文献并结合不同区域语言文字等信息,探究亚洲人迁徙路线与语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亚洲人是起源非洲经过缅甸等南亚地区进入中国云贵地区,之后蔓延至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内陆,之后扩散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地区;而亚洲各地区语言文字及声音显示并支持了亚洲地区人类的迁徙路线,进而本研究通过研究非洲、越南、中国、韩国及日本语言文字发音及表达方式认为亚洲人迁徙与地区语言演化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11,(23):12-12
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前学术界存在争议的研究热点。目前,"非洲单一地区起源说"是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即所有的非非洲的现代人类种群都是由最早的非洲人进化而来,他们迁徙到欧洲、亚洲和澳洲,取代了当地已存在的直立人与远古人,并进化为现代人类。根据该理论,东亚人类种群主要是由单次迁移或扩散完成的,即所谓的"单扩散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澳大利亚土著人被推测是从亚洲人种群中分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亚洲猎豹     
灭绝时间:1948年野生灭绝;1995年灭绝墓志铭:它是动物界的速跑冠军,但仍没能逃脱人类的追杀亚洲猎豹主要产于南亚和中东,印度曾是亚洲猎豹的主要产地,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地均有过猎豹分布。亚洲猎豹与非洲猎豹同种,不同亚种。它的皮毛短而粗糙,为棕褐色,并散布着小而圆的黑斑。  相似文献   

11.
若干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欧、日本、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前苏联与东欧国家、拉美国家等相继进行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陷入了困境.总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给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虎自远古来     
生肖轮回,牛去虎来.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伴生物,虎陪伴着我们的先民从直立人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信史之初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虎既完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由"中国古猫"到虎的进化,也实现了从动物之虎到文化之虎的升华.其影响遍布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精神世界里,有人奉它为本民族的文化图腾,有人相信它的护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虎的影像既鲜活于民间艺术中,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习俗中;在文学叙事中,虎是通灵的动物,人可以化为虎,虎也可以化为人;在医学典籍中,虎骨、虎胆、虎睛、虎血等虎的诸多器官与部件都有着神奇的疗效……经过华夏文明的洗礼,虎已然脱胎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灵物.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今年农历岁逢丙寅,又称虎年。自古以来,虎是雄威的象征,被视之为“神兽”,尊之为“山君”、“兽王”。老虎家族在地球上曾有8个亚种: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南亚虎、苏门虎、爪哇虎、显海虎和巴厘虎。其中后3个虎种已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了。剩下的5个虎种,也危机日盛。目前,全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了亚洲气候,也改变了中国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与大气圈六大圈层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图1),是引起所有改变的驱动器。青藏高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水塔”,造福亚洲人民;同时也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类生存。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以后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聚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类起源于非洲?——从语言起源看非洲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问非洲假说 人类起源的非洲假说断定:人类首先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澳洲、美洲。 这就是著名的非洲假说。 非洲假说是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人类起源假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媒体的渲染往往夸大了这个假说的神秘性,而回避了这个假说提出的过程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勇猛、力量的象征。《易经》中的《乾卦》上讲:“云从龙,风从虎。”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生风,龙兴而致云气。”后世多用龙虎的威力作比喻,象虎啸龙吟,虎跃龙骧,勇武之士称虎爪、虎贲,威猛之军称虎师、虎旅,等等,都是源出于此。而虎的另一个含义——  相似文献   

18.
林森 《百科知识》2010,(17):4-6
在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蚩尤和神农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他们大约生活在5000-4000年前。但是,人类学对中国人的解释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元谋人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也是亚洲最早的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能够制造并使用最简单最粗糙的石器,会用火。  相似文献   

19.
虎年跨虎步     
牛驰祥云去,虎带瑞气来。2022年是中国的壬寅虎年,源远流长的虎文化,为新的一年定下了快乐、喜庆的基调。关于虎的趣闻和典故,也成了新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虎是一种大型猫科哺乳动物,头大而圆,形态魁伟,四肢强健有力,嗅觉发达,行动敏捷,性情凶猛暴戾,一旦发怒,则啸惊长空,威震山川,历来被称为“兽中之王”。“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属于象形字,描摹的是一只虎的形状,头朝上,尾向下,身有花纹,口大张,锐利的双爪呈张开之势,作势要扑向猎物,十分生动逼真。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虎只有一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都属虎的亚种.不过,名字中有"虎"的动物可就多了,无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不论是单独一个种叫"虎"的"独虎",还是整个科、属都叫"虎"的"群虎",都让这些动物沾上不少"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