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中最优秀的小品散文作家之一。周作人虽被归之于论语派,但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与论语派却有诸多不同。笔者以30年代及其前期周作人小品散文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小品散文的幽默特色,认为周作人的幽默风格在30年代初期明显呈现出由辛辣向闲适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由于周作人致力于摆脱政治羁绊,经营“自己园地”的“言志”文学的主观努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一向以黑幕纪实、打斗凶杀、香艳情欲故事为装饰的“地摊文学”,近年却堂而皇之地摆出林语堂《幽默小品》、周作人《闲适小品》、梁实秋《雅舍小品》……。一度被冷漠的现代作家小品散文,已成为时下畅销书。生命形态相对粗糙美感经验相对贫乏的读者大众,终于悟出文学与人生的某种契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确,真情出乎朴素与平淡。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一位成年者的豁达心态咀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现代散文,曾被称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这里的“小”只有小巧精致、具体而微的意思,这是它的重要的文体特点。散文尽管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什么都可以写,但它往往从熟悉的小事写起,管窥蠡测,洞察幽微,最后通达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乃至沟通无限广阔的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周作人被誉为“小品之王”。他一生所写的小品有三千余篇,如一篇篇单独看去,这些作品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草木虫鱼”、名物民俗之类的“小品”,而集合起来看,它们则画出了一个他所见到的整个世界,也构成了一个自由舒卷、气象万千的艺术境地。 《乌篷船》是周作人小品散文创作处在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散文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时期,他举起“文学为人生”的旗帜,以散文为武器,抨击封建文化及军阀统治。他积极倡导“美文”,并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生笔耕不辍,共创作了20多部散文集。五四时期至20年代中期,是他散文创作的鼎盛期。30年代后走向衰微。清隽纯净、平和冲淡、空灵自然是被公认的散文风格。对于他作品风格的形成,行家评论不乏有精辟之见。或曰得力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或谓吸取西方小品之精华。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百家之长,对其风格的成因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就正于专家和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愈来愈多的人无暇慢悠悠地阅读那扬扬洒洒又无实际内容的长文章,喜欢看那些有真情实感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短文,于是曾一度被冷落的散文,特别是小品散文精品大受读者欢迎。周作人、贾平凹两位著名作家写了许多受人欢迎的小品散文,其成就是很高的。细读周、贾两人的小品散文及有关评论,我们发现,尽管两人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诸方面也有许多不同处,所写的小品散文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多有不同点,但也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本文想就这两位作家小品散文的异同点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报刊上经常见到“知识小品”、“科学小品”、“文学小品”、“讽刺小品”等等,电视里也常出现“电视小品”。那么,什么是小品呢?它是一种什么文学体裁呢? 对于,“小品”的定义目前仍有争论:有人说小品即散文;也有人说小品是散文的一个分支,还有人认为一切杂文都是小品。对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小品的特征:首先,它篇幅短小。小品的名称最早来自四世纪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叫鸡摩罗什的高僧翻译了《般若经》,  相似文献   

10.
刘墉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作家兼画家,其潜心创作的励志、处世系列散文小品在大陆创造了发行销售量的奇迹,对读者心灵产生了积极影响。特殊的人生历练、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赋予了其散文小品文本特殊的意义。作为生活的思想者,其散文小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大俗世界里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和对人类“爱”的家园的守望。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散文理论方面大力提倡小品散文,确立了小品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研究散文流变方面对现代散文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散文创作实践方面,周作人的独特的美学追求、文体和语言的革新,促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散步     
梁实秋是现代“散文界的一代宗师”。其散文作品融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幽默。梁实秋推崇作文要“简短”,主张文章要深(描写要深刻)、要远(意思要远大)、要高(格调要高雅),就是不要长(篇幅不一定要长)。因此,他的散文虽然涉材宽泛,旁征博引,却行文简洁,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前期散文浪漫典雅,谐趣幽默,平淡悠远而又内蕴丰盈,以《雅舍小品》为代表。后期散文以怀念故人、思恋故土为主,朴实诚恳,深情绵邈,韵味醇厚,《槐园梦忆》是其中感人至深的篇章。本期所选的《散步》,是一篇典型的“闲适”小品,不疾不徐的文字表述中,显现出作者温和恬然的生活追求和置身物外的精神优越。  相似文献   

13.
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张晓雄有人说煎药的时候,和着中药味读梁漱溟的书,效果会出奇好,因为梁先生的书中是会流淌出浓浓的中药味的。我们在品尝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时,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周氏的散文明显有着和中药一般的味,那就是“苦涩”。他在许多...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学家、翻译家的王力先生或许当初未曾估计到,在其一生中所著的几可等身的学术专著之外,他于1942—1946年间偶尔涉足文坛,以王了一为笔名写下的一本仅12余万言的散文小品集《龙虫并雕斋琐语》,将使他作为文学家在更为广泛的层次上赢得读者群。当年其作品在昆明《生活导报》等报刊一经刊出,顿使该报刊销路激增。近年来,海外有论者把《琐语》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钟书的《写在人生的边上》并推为“学者散文”的典范之作。柯灵先生也将梁、王两家作品“相提并论”,认为“这两家都是学者兼翻译家,所作小品,冶散文杂文于一炉,风貌颇多近似,有的连内容题目也几乎雷同,但剪裁意蕴,各有蹊径。”“王作更贴近现实”。这一评断,可谓精当,就其“蹊径”而  相似文献   

15.
《现代十六家小品》对现代,主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史程和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识见的论析与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较为清晰地给出了现代散文小品发展的战史线索、展示了其时散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又也见之于编著者所确立的散文批评范式。政治上操持“左倾”立场的阿英,自觉将社会——历史学的批评方法,娴熟地运用于散文研究之中;文学史家眼光的禀具,使阿英研究作家作品不孤视独取,而能从散文史的进程中把握意义。这种“双重关联”:既关联社会历史,又关联散文历史,成就了《现代十六家小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健将,周作人的文学创作除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小品。新诗写作同样成就卓越。在“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五四”精神光束中,周作人的新诗却因为生态意蕴的深层展示而获得持久的生命,本文从亲近自然回归生命本真、平等意识等多样化追求对其新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文艺散文,数量尽管不多,但却是“五四”以来我国散文园地里的艺术珍品。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阿英同志在编选《现代十六家小品》时,就已经把郭沫若算作一“家”而加以推崇。他在《“郭沫若小品”序》中说:郭沫若以“一代的不朽之作,而激起小品文运动的大的狂浪,予以不少的推动力。现在的青年读者,未读郭沫若小品的人,大概是没有的吧。”其影响之大,于此可以想见。本文对郭沫若文艺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试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胡绍华周作人的一生并不信佛,但佛学一直是他“杂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本世纪初直至30年代末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漠视佛教修持的终极目的而取其道德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合于世俗人情物理的“戒律”及其有关经论甚为赞...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是散文大家,他既写作小品散文,又在理论上有明确的主张.其写作言志抒情,多以个人性情为主.  相似文献   

20.
毕淑敏作为一位影响广泛的当代散文女作家,其散文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是“心灵的鸡汤”。她的散文睿智温情引人向善,激发人的生活热情。然而毕淑敏散文为什么有这样的风格特色,显然这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的就是毕淑敏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