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其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祭,是中国市集的形式之一。因庙会有聚众的作用,亦称“庙市”。北京的庙会最早出现在辽代,到明代已很兴盛。北京庙会大体分三类:一是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二是行业庙会,即各行各业都有祭祀祖师爷的定例,每年一次,大都在祖师  相似文献   

2.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9):89-92
东岳庙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中轴建筑基本对称,由五重殿组成,呈四进院落布局,形成一个封闭的观演区域。戏楼戏台前沿有照面枋,为上下两层雕花板组成,其上雕饰的戏曲故事,多为川剧、京剧剧目,其内容均取材于三国历史典故。演剧活动方面主要以祭祀戏、民俗戏和庙会戏三类为主,其中"庙会戏"尤以"东岳会"为盛。  相似文献   

4.
庙会在北京盛行多年,何为庙会?"庙期之会集也",庙会的内容有宗教、商贸、文娱、观光等内容.庙会,还要有会,不仅是游人的集会,还包括"花会"和"香会",花会是民间的业余文娱表演,是纯属公益性质的活动.他们分文不取,只是义务表演,大多是农民、艺人等.各花会在庙会期间相互竞争,甚至在路上就表演,总有行人追着观看,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5.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6.
古代社主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土地神的社神在古代社会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抵,它是人们的衣食父母,受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但“鬼神,荒忽不见之名也”(《论衡·论死》),现之无形,听之无声。无形无声,何所祭祷?为了捕捉到社神的存在,以便祭拜祈祷,人们找到种种可触可模的实体作为社神的代表,是为社主。社主是社神的依附对象,是社神的标志。历史上曾选用多种实体充当社主,计有大树、木牌、石块、土堆、活人等类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使我们对此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树为社主早期的社主大都选用丛林中五大三粗枝繁叶茂的自然树木。《墨子·明鬼下》…  相似文献   

7.
一棋,即围棋,中国古代称为博弈。博弈,从广义上讲是中国古代对各类棋弈游戏活动的总称,包括博、弈(围棋)、弹棋、投壶、塞、樗蒲、藏钩、四维、象戏等。从狭义上讲,"博"和"弈"则有区别。"博",仅指博戏或"六博"而言;"弈",则专指"围棋"。扬雄《方言》(五):"围棋谓之弈,自关之东,齐鲁之间,皆渭之弈。"许慎《说文解字》"博"写作"簿",曰:"簿,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胄作簿。"又释"弈"曰:"弈,  相似文献   

8.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9.
三月三,即上已节,为古代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汉代以前,上巳节必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不一定是三月初三;自魏朝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但不一定为巳日),举行"楔祭"仪式.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上有:"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絜".  相似文献   

10.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娱乐信报>消息,今年北京纸老虎图书庙会打出"图书10元1斤"旗号,一时间人流如潮.据图书庙会主办方透露,此次庙会共有113家出版社的50万斤图书进场,截至2月10日,共售出20万斤图书.在现场有读者认为,图书论斤销售真正的受益者是读书人,但也有读者表示,用卖菜的方法卖书,是对文化和读书人的亵渎.老实说,我的感觉更接近后者.联系到前一时期,还是娱乐信报报道:城乡贸易中心论斤卖书,5元1斤.真是有点悲哀了!  相似文献   

12.
屡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连厢并不是同一种民间艺术。从它们的艺术形态来看,清代的"连厢",实际是同名的两类艺术:一是以唱小曲为特点的歌舞艺术,又可分为连像、连相花鼓和霸王鞭三种;二是一种口技表演,又称为间壁戏。这四种连相具有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轨迹,连像、间壁戏来源于傀儡表演,而霸王鞭和连相花鼓分别来源于宋代的杵歌舞队的转踏队舞。  相似文献   

13.
专讯     
纸老虎首届图书庙会销售图书200万元本刊讯 (记者化兵)春节期间,纸老虎在金源MALL 举办“文化盛宴,论斤答谢”图书庙会活动。现场的上百万册的图书全都是正规出版社的正版图书,虽然是论斤特惠的销售,很多出版社都拿来了他们的长销和畅销书。这次庙会成为读者与刊社交流的好机会。也有个别读者表示,用卖菜的方法卖书,是对文化和读书人的亵渎。  相似文献   

14.
旧京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故俗称东庙.月逢一、二、九、十为固定的开庙日期,其规模甲于京城所有的庙会.举凡日常用品、花鸟虫鱼、耍货玩具、古玩玉器、江湖杂艺、风味小吃……无一不有.对于多数北京人来说,庙会主要不是求神拜佛的意义,而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庙会上有四个售卖戏曲艺术品的摊子,当时常常吸引市民百姓、艺人墨客围观流连,至今老北京人依然时常忆及,犹梦犹幻.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均衡与对称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界中,生活中的一片树叶、一朵花乃至我们人类都是依照均衡与对称的法则长成的.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趋向并喜欢这种和谐的美.图1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雕塑"虎牛祭盘",其中大牛的牛头和虎形成了良好的均衡关系.虽然这两个形体的形状和体积并不相等甚至差异很大,然而从雕塑的中心来看,或从整个雕塑来看,两边的"量"却是近似或相等的.这就是均衡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北京档案》2011,(9):58-59
"庙"是古代供奉神佛、历史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北京的"九坛八庙"中"八庙"指的是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历代帝王庙。太庙。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崇敬祖先,倡导孝道。左祖右社就体现了这些观念。所谓"左  相似文献   

17.
庙会,俗称庙市,它往往与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清代庙会,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北京的庙会民俗在《雪桥诗话》是如何体现的呢?《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如何解读的呢?一、《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伏猎侍郎】fúlièshìlán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伏腊:古代伏祭与腊祭的合称,泛指节日。唐代户部侍郎萧炅在读《礼记》时,误将"伏腊"读为"伏  相似文献   

19.
鹿璐 《北京档案》2015,(2):41-43
现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或花会,主要有地坛的文化庙会、白云观的民俗庙会和龙潭湖的大型花会,还有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等。各个庙会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创新,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容,但是它们依然保留了传统特色,像地坛庙会有“祭地”表演;白云观庙会有“摸石猴”、“打金钱眼”等传统节目;厂甸庙会还保持着庙会的最初形式,不售门票等等。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春节里会好好地庆祝一番,老百姓在节日里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逛庙会。  相似文献   

20.
五、裁决事宜凡行大事,必先告社。《尔雅·释天》;"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大事如军事行动,要告请于社。《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左传》成公13年:"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杜预注:"脤,宜社之肉也,盛以脤器,故曰脤。宜,出兵祭社之名。"成子出兵前祭社不敬,刘子说他自弃其命,可见社神的权威有多大。在采取军事行动期间有时还将社神请出社坛,载于斋车,随军而行,军事行动结束后还要向社神汇报。《周礼·春官·大祝》:"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