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戏曲至今已经有了七百年的积累.一般而言,一种艺术到了高峰也就意味着衰微的开始,但中国戏曲进入21世纪后,却仍然有一种内在的活力,正处于根深叶茂、一片繁盛的佳境,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从而为自己在新的一百年里开辟了新的前景.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南曲、北曲的形成阶段;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的阶段;梆子、皮簧兴起发展的阶段;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3.
一般情况下,花鼓戏的唱腔和曲调都是由山歌、丝弦小调、劳动号子和湖南地区的民间小调共同组成,属于民间声乐艺术,所以,花鼓戏的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并具有十分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由于花鼓戏声腔中包含了较多的小腔和小弯,所以,对演唱者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此,本文以花鼓戏的声腔教学为立足点,对其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发音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以字带音”等方法消除方言对学生发音的影响;依靠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声腔,调动共鸣体;从提高听辨能力入手,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中,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川剧是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在川剧音乐中高腔尤其最有特点,其曲牌丰富,不仅包括了南、北曲的曲牌名,也还有自己独创的曲牌,数目达数百种,对川剧高腔曲牌研究,对戏曲音乐的特点、现状及其发展和现代音乐创作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传统戏曲作品中,表演者十分重视每一次的咬字和吐字,是否能通过表演清楚地演唱出每一个字音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这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当中也有着明确要求。翻阅古典声乐典籍可以发现,只要是关于歌唱技艺的内容,都会着重突出"字"的重要意义。唱腔特色表现的是通过"字正腔圆"的唱法展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7.
豫剧的唱腔,从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调和句法组成等诸方面看,划分为豫东、豫西两个声腔体系,而且整个豫剧唱腔中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各个流派及其唱派,均分属这两大唱腔体系中。豫剧的发展之所以能这么迅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唱腔音乐两大声腔体系的合流。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昆曲传入山西省,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影响着其他戏曲剧种的发展.山西梆子腔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的养分,昆曲艺术在对梆子腔的影响同时也是昆曲艺术自我的延续和伸展.  相似文献   

9.
“务头”是古代戏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明清以来说法不一。“务头”情况很复杂,它不具有单一性特点,也并非所有元曲曲调都讲务头。务头首先与曲辞四声声调中上声字、去声字及阳平声字的使用关系密切;其次。从曲调声腔上看,多在揭起其音或宛转其调处。务头在曲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或句首、或句中、或句末。其表现形式有词语型、对句型及单句型等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至今已经有了七百年的积累。一般而言,一种艺术到了高峰也就意味着衰微的开始,但中国戏曲进入21世纪后,却仍然有一种内在的活力,正处于根深叶茂、一片繁盛的佳境,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从而为自己在新的一百年里开辟了新的前景。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南曲、北曲的形成阶段;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的阶段;梆子、皮簧兴起发展的阶段;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期。  相似文献   

11.
元曲作为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特殊文体,是继唐诗、宋词而兴起的一种可口头和乐歌唱的“音乐文学”,与宋词有着密切关系,并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血亲联系。词乐或以直接转化的方式转化为曲调,或被翻作新曲进入元曲音乐系统,或在体制上影响元曲曲体的形成与发展,使元曲从中获得了极富生命力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戏曲器乐曲牌[夜深沉]是由昆曲声乐曲牌[风吹荷叶煞]变化发展而来,作为戏曲器乐曲牌的代表作品,[夜深沉]所反映的不仅是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渊源关系.更昭示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一曲多用,一曲多变”这一特有的创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被尘封多年的西安高腔,是浙江衢州土生土长的戏剧声腔,也是值得我们一代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作为南戏的“活化石”,该声腔正日渐被人遗忘乃至行将消逝。全文对西安高腔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音乐及舞台表演、发展现状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期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元代吉安籍文人古体诗用韵的韵尾和韵母反映出元代吉安方音的发展演变与中原官话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m韵尾的地位已经动摇。接近或已经消失,-n、-η两个韵尾呈独立的状态。入声韵尾有可能完全消失,-p尾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t尾已向-k尾靠拢。宋元时期吉安地区接纳大批移民,中原官话对吉安方音的影响很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吉安方音与《中原音韵》的关系。对现今吉安方音形成规律的探索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后经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以其多声性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作者从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本体出发,论证其在曲式、旋法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引伸出有关演奏法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探讨,试图全面解读《二泉映月》的音乐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调曲《康熙词》描写了清代康熙皇帝到苏杭南巡的故事,全曲以写景为主,使用大调曲最简单的表演形式,曲式结构为鼓子套曲,伴奏形式主要为随腔伴奏,所使用的曲牌大多为雅致的昆牌,主要使用了bB宫调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文献缺乏等诸多原因、大调曲子传入南阳的时间一直悬而未决,一时间众说纷呈,孰是孰非?文章从史料出发,从大调曲子的结构入手,从音乐史学的新成果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了大调曲子于明中叶至清初时期,靠中国官方的轮值轮训制和商路传入南阳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塑造形象是一切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作曲家创作歌曲是通过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动和启发听众。正确理解音乐形象的特质,充分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技巧进行歌曲创作,是塑造鲜明音乐形象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异;昆曲在演唱杂剧所采用俚歌北曲时,也采用了依字定腔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花鼓是中国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商丘花鼓戏是河南省东部一种戏剧体裁,它源于何时,其发展形势如何无人进行研究,国内出版的词典和志书也没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裁。“诗言志,歌咏言”商丘花鼓戏是豫东人民语言的延伸与发展,它的节奏、旋律及其所组成的曲调,都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她是豫东地区人类发展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为此就它的分布情况,演员与班社、花鼓戏音乐及其源流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逻辑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