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慧珺 《海外英语》2013,(21):161-162
该文以著名作家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之一《啼笑皆非》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自译以及《啼笑皆非》此类自译作品的特征,其次将中英文本进行对比,举例阐述林语堂自译的忠实性,最后结合了林语堂自己的翻译理论分析自译不忠实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异语作品A Leaf in the Storm,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和内容,原文用英文创作,国内译为《风声鹤唳》,有张振玉独译、梁守涛与梁绿平合译的两个译本.文学翻译的无本回译要无限向主体文化靠拢.从风格维护论的角度切入,对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进行分析,表明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莹莹 《海外英语》2013,(5X):170-171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长篇英文小说,成功得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并且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该文拟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视角分析林语堂在创作这部著作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5,(4):10-13
《富矿》、《后土》是新时期乡土题材创作的代表作,作品的"骨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两种文明的冲突,"肉"是苏北农村的社会生活。两部作品明写农村的现代化,暗写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的暗流、潜流,同时书写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活的"常"与"变",以叶炜为代表的苏北乡土文学创作标志着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逯艳 《考试周刊》2014,(34):31-31
《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是王蒙的两部长篇小说,也是受众接受度和认知度相当高的两部作品,虽然两个文本间隔四十多年,但是作为"青春体"小说创作的典范,对当代语境下的年轻读者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小说创作的文本层面和当下语境受众群体两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解读,揭示这两部时隔四十年之久的作品在当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恩纳斯托·莱库纳(又译"雷古那")。《西班牙组曲》作于1972年。作品《玛拉格尼亚舞曲》乐曲分为四个部分,有着奏鸣曲式的主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曲式特点。乐曲热情洋溢,风情万种,处处显露着西班牙式的节奏感。本文从作曲家与他的创作风格、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91):19-20
《BJ单身日记》是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探讨的都是爱情、婚姻问题。但是这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隔甚远、创作背景颇有差异。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分析两部作品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点,试图揭示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境的改善及仍然存在的困境,肯定"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周君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59-61,74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最初的慷慨激昂、浮躁凌厉到之后迫成隐士,转而大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所相左的"性灵说",闲适笔调.这样大的转变,也是当时许多文坛人士笔伐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及其代表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自译为《瞬息京华》)的创作,来体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张扬自由之"性灵"最真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红菱艳》改编自安徒生的作品《红舞鞋》,其叙述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双区隔"的原则。故事片《红菱艳》的世界和童话舞台剧《红舞鞋》的世界都是虚构的,当其合二为一成为一部电影时,却给观众以"横向的真实"。《红菱艳》独特的叙述模式,为我们创作童话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啼笑皆非》是林语堂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次对林语堂创作和翻译该著作的动机进行研究。证明爱国热情、提高国内声誉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其主要动机,也证明了该书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和朱鼎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却同样对"玉镜台"故事进行改编,关汉卿创作了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朱鼎写出了传奇《玉镜台记》。前者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婚姻爱情剧,而后者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历史剧。文章从作品主题提炼,情节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自的创作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廊桥遗梦》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婚外恋"这一情节展开的,反映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透视她们不同命运选择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莺莺传》与《春香传》是中韩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春香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莺莺传》的叙述内容和叙述模式有接受。两者都描写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是两篇故事的结局却是一分一合。两者之所以有结局差异主要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不同,两部作品在思想倾向以及人物性格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归来》是法国作家莫泊桑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上海屋檐下》是中国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3幕话剧,这两部作品既有惊人相似,又有明显不同,两相比较,《上海屋檐下》更深刻、更成熟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