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其各具特色。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反观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审慎汉语造句依序、英语造句搭架、汉语句子重意而英语句子求形的可能内在成因。本文认为,汉句语序是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英句呈框架结构及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观哲学观念,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而上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杭亚静 《海外英语》2010,(2X):161-162
语言与思维之间是辩证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文化和思维方式受语言的影响。汉语思维偏重整体综合,英语则重分析演绎。在语法结构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在语言风格上,汉语较模糊、含蓄,英语较直露、精准。  相似文献   

4.
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前后对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汉语语言注重“意合”,借助语言意义传达句子意思。所以在解单项选择题时。学生经常按照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题,与英语的“形合”特点发生碰撞。本文从三方面分析汉语思维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对英语语言“形合”特点的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5.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文章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试图说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合系统。英语写作是英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反映着西方所特有的语言结构模式和文化思维模式。但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普遍受到母语文化干扰,写作成绩仍处于低谷,本文将从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分析英、汉语差异性,帮助学生摆脱母语文化干扰,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姜峰 《考试周刊》2011,(20):27-28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制意。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的思维模式依靠各种连接手段来承上启下,而汉民族注重体会和领悟,不看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因而语言简明,意义模糊。总体来说,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强调意合。所以在英译汉时要采用意合法,而汉译英时要使用形合法。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汉的实例,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最本质、重要的概念。英语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意义上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结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在汉语中,一个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多样灵活性决定了英译汉时应灵活运用形合和意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8.
陆秀兰 《文教资料》2008,(10):45-46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而且在思维方面也迥然不同.西方以形式逻辑见长,在语言上则表现为结构严谨,注重组合,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主、关系上完整.中国则辩证逻辑突出,在语言上表现为结构松散,注重意合,视点上流动、形态上松散、内容上完整.东西方语言上的差异是思维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汉式英语(Chinglish)又称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拼造出的不地道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中介语。文章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汉式英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层面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汉式英语的产生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并提出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及在教学中导入英美国家文化的解决办法,旨在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文化、思维与语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因素.东方思维呈圆形,强调归纳、悟性和形象思维:西方思维呈线形,强调演绎、理性和逻辑思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异在英汉语篇上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英语语篇总体上呈直线形,重形合和客体意识;汉语语篇则呈螺旋形,重意合和主体意识.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的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不同.语序是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之一,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中西民族思维差异体现在意合与形合思维模式差异,整体和个体思维模式差异,具体和抽象思维模式差异,含蓄与直率思维模式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差异甚多,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模式、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文章就上述三个方面逐一探讨比较,并指出:汉语是分析语言,遣词造句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中国传统思维(以人为中心,多形象思维)及半封闭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英语是综合语言,受西旁传统哲学分析观、西方传统思维(以物为本且多抽象思维)及其海洋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语言表现形式与前者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英汉语言的思维表达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内隐语言特征和代表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是与各民族的文字发展分不开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为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英汉民族文化思想方面沟通的困难,甚至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对英汉语言的思维表达和中英文化差异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实现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英汉两种语言的丰富独特的内涵.因为在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是不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易的言意观——王易对语言与思想、思维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易是二十世纪早期成绩卓著的修辞学家 ,是中国语言学界、修辞学界第一个深入探讨语言与思想、思维关系的学者。他认为语言与思想无必然之关系 :“言语非思想”、“思想非言语”。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 ,是思维过程的工具 ,是承载思想的容器 ,语言与思想不可分离。语言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形象思维有时不需要凭借语言 ,语言与思想有先后之别 ,语言不是十全十美的表达工具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一直把隐喻看作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但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普通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思维模式,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受人类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影响,英汉隐喻都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同时,由于受制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英汉隐喻概念的极大的差异性。外语教学中,可以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7.
语言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因此语言结构同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英汉两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结构中导致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中。试根据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针对其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研究语言之间的思维差异为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哲学理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的构词理据具有差异性,汉语词汇表现出"先大后小、先重后轻、先来后到、先因后果、重复对称、简约至上、具象优先"等七种构词原则。因此,汉语词汇在英译时应有所变通,采取相应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汉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旅游英语口语教学和培训的难点。造成旅游英语口语汉语负迁移的原因有许多,有因汉语习惯而形成的用词搭配负迁移,有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汉语思维方式惯性而形成的负迁移等。教学和培训中应从学习中西方文化着眼,以掌握足够的词汇为抓手,以区别思维特点为切入点来解决旅游英语口语表达中汉语负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内容十分丰富,在历代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都不乏有大量关于重和思想的论述。随着时代的演变,它已内化为全体国民的生活样式、价值方式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和”文化。正值我国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西方文化出现危机之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重和思想的文化内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